坚持原创,传播正能量。不论是时事评论,还是抒情状物,都追求别具一格的视角和观点,给您不一样的感受。谢谢关注。
李少莉几乎成了网民找事的标靶,时不时地就用放大镜扫视一番,有说不完的话题。在求全责备的语境里,鸡蛋里边挑骨头,“莫须有”思维大行其道,读来令人生厌。
谁家锅底没有黑呢?就因为网络风暴,李少莉横竖看都不顺眼,随便和李少莉沾边的大小事情,横挑鼻子竖挑眼,都能成为话题消费一番。用一句不雅的歇后语形容: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成了屎。
这不,网民从李少莉的宣传照片中又找出了线索——摆拍,意为弄虚造假,演戏作秀。推论下去,那一项项顶级荣誉岂不是或贪天之功,或蓄意作假,或自导自演。论其一点,不及其余,整个儿的人设瞬间崩溃,先进形象霎时坍塌。不要说榜样典型,就是连一般人也不如,是一个伪君子,是一个真小人,是一个社会的毒瘤,必欲去之而后快。再逻辑下去,单位领导罪无可赦,系统领导助纣为虐,呼市领导难辞其咎,相关领导统统是共犯。啊呀呀,从上到下欺瞒哄骗,洪洞县里无一好人。
再小的事情,都怕拿放大镜过滤;再好的典型也怕吹毛求疵;再纯粹的动机也难逃联想和推理的逻辑思维。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他?”
“你捡到钱交给警察就行了,在原地等待失主两个小时,你这不是作秀么?”
“做了好事就做了呗,四处嚷嚷,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沽名钓誉。”
“昏倒在岗位上,有那么多的工作量么?不会是作秀吧。”
……
在这样的咄咄语气拷问下,有多少人能够麻利地回答出来?
李少莉同样会一脸迷茫懵懂,仿佛面对哥德巴赫猜想,无言以对,无话可说。
我们都知道,任何社会制度都很重视宣传工作,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抑或是其他的社会形态,无不在内外宣传上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我们国家在宣传方面也是非常重视的。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宣传工作有时存在着脱离实际的个别现象,存在着不少急需改进的方式方法。摆拍,就是一个常常遭人诟病的方式之一。但摆拍就是罪不可赦么?未必,有时候,摆拍不仅是必须的,而且还有可能补拍——纯粹的导演自拍了。
照片是宣传的重要手段,拍照就成了宣传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了。由于照相器材的不同和照相水平的高低,也为了能拍摄出理想的照片,往往有几种方法。
一是抓拍。这对相机和人员的专业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一般人很难达到。这样拍出来的照片,画面自然和谐,真实感强,但难度也很大,非专业人员不能胜任;
二是半自然半摆拍。场景的布置,光线的选择,被照人的表情,等等,在真实的基础上也要追求照片的美感和美观,不免一番提醒和安排;
三是摆拍。由于场地的限制、其他原因的干扰和缺失,这就需要摆拍。这很常见,无需大惊小怪;
四是导演式的拍照。这种方式多半是缺乏原始资料而进行的补拍,或者为某种宣传需要而刻意为之。
现在,我们的手机都可以完成拍摄任务,只是由于水平的高低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为了追求照片的美感,摆拍在所难免,也是必要的。不存在弄虚作假,更不属于作秀演戏。
就网民对几幅照片提出的作秀质疑,其实也没有多大的意思,只能说以后要注意改进,注意场景的真实性,仅此而已。
有些做法属于习惯使然,并不存在刻意甚至是恶意的动机。李少莉注意自己的形象,有摆拍的嫌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例如,慰问基层困难群众,照片上的群众表情不自然,就成了一些人攻讦的话题。这是要留下资料,每一家都这样,可能是工作要求,和李少莉无关。群众表情不自然,甚至苦着脸,并非真意。你想,有人给你送米面,你能苦着脸么?只是不习惯而已。不要往其他方面联想。如果可以摆拍,能出现这样不协调的照片么?到食堂检查工作,在柜台上接待群众,没有戴口罩,在疫情严峻的情况下,这是需要注意的。
这里,顺便谈一谈一些网民“鸡蛋里挑出骨头”的猜想性结论,分析一下,看看有没有意思。
从人性上讲,社会上巨大多数人都属于中间人士,既是好人,又不是好人。这就要看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触发的基因属于良善还是邪恶。我们的观念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非黑即白。你看,在质疑李少莉的结尾,不少人都爱这样说,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貌似公正,其实言下之意非常粗暴,李少莉不是坏人就是好人的简单判断,往往会将人们的思维引向偏激和歧途。
我讲一个故事。今天做核酸,有个五十多岁的女士插队,周围立即引来一片指责声,什么素质差,没觉悟等,但这位女士自觉理亏一直不吭气。就在大家都不说的时候,有一个老太太从旁边走过,一不小心摔倒了,看到的人都扭过脸去,假装没看见,更没有一个人上前扶一把。这时候,插队的那位女士趋步上前,扶起老太太,把地上散落的东西捡起,并将其搀扶到一边。我很感慨,遇到这样的情况,所谓素质差没觉悟的人做得很好,而刚才指责别人的人却表现得不够好。所以,人无完人,认识判断一个人,不能直线思维。对李少莉的评判也是一样。
有些网民在评论时,直言李少莉升迁太快,有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其实,在官场一直就有“火箭式”提拔。县委书记直升副部级、部级,毫不稀奇。本世纪初,有一个民主党派人士担任一所大学的副校长,充其量也就是副部级,但此人科研成果多,名气大。当国家需要之时,连升三级,直达副国级,成为国家领导人。只要能力具备,品质优秀,谁都有上升的巨大空间。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为啥好事都让她一人全占了,要荣誉有荣誉,要官位有官位”。明显的平均主义思想,“要上大家一起上,谁也不能吃独食”,典型的羡慕嫉妒恨心态。社会生态就是这样,难免就有德才兼备之人通吃的现象。李少莉不全占,就是王少莉全占,不可能张王李赵一起上。再说,李少莉工作成绩出色,是个无党派人士,符合提拔的标准,为什么不能身居副局长职位呢,要我说,这还提得慢了呢。如果说有贵人,这个贵人就是她自己。这就是旗帜标杆的正能量外溢效应。
李少莉事件发生以来,爆料不断,评论如潮。由于好多事情大多是“疑似”、“可能”、“大概”等“莫须有”思维的产物,所以,在质疑评论时难免陷入“鸡蛋里边挑骨头”的窘境。话说三遍淡如水,翻来覆去,就是那些“疑似”事,再加上一些不客观理性的逻辑推理,让人难以信服,也渐渐生厌,感到有跑偏的倾向。
监督职责不能弱化,“莫须有”的思维必须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