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IBM提出“数字化”转型。2017年,我国将“数字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数字化转型从企业(组织)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大发展,许多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数字化商业中,无论怎样,人人皆已身在山中。
今天,再谈数字化的时候,数字化传播、数字化品牌、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补充了传统营销哪些地方,或者说,数字化究竟与传统营销碰撞出了哪些新的东西。
数字化打破了传统营销的玄学?
传统营销中广义的 “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在营销中,我们认可品牌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过于玄幻,没有公认的标准,没有实现路径的规定动作,似乎也没有终点。
特劳特通过《定位》引入“心智”的来进一步实现品牌的价值。告诉我们通过公关传播、广告、活动等各种方式,目的就是将品牌定位到人们“心智”里的前三位。这次,目标终点有了——“心智前三”,但落到实践,始终没有大家公认的定义和方法,仍然是抽象的,无法衡量的概念。因此,品牌的心智营销,常常陷入小品牌做不起,大品牌不好做的尴尬局面。
此时,互联网催生出的数字化营销给品牌方们注了一剂良药。在初期,没有流量解决不了的营销问题,如果有就再多加一点流量……企业不用再苦心钻研像玄学一样的传统营销理论,他们面对的流量是可计算的,花多少钱带来多少曝光,通过模型可以测算出ROI。一时间所有人都在研究流量,拥抱流量。可惜,流量为王的时代并没有持续很久,“流量枯竭、红利消失、高价流量”频频被提及的时候,品牌已经被流量裹挟。一方面无论是平台还是品牌方获取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平台碎片化,流量的价值被不断稀释。当流量不再能成为品牌方的“留量”,数字化营销一下子成了新的玄学,于是乎,企业与品牌方的营销视野又重新回到了“品牌”上,数字化与传统营销走向了新的融合。
数字化与传统营销融合从碰撞到融合
当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可以左右人们行为的“外脑”,品牌依托于数字化变得“有形”,于是衍生出了“品牌数字资产”的概念。
早在2013年,Millward Brown和百度就提出了“品牌数字资产”的概念,意思为“互联网活跃内容的集合”,并且给出了品牌资产的计算方法,即两个主要维度——信息库存量(互联网外脑上与品牌相关的正面信息量的大小)与连接活跃度(消费者有效连接品牌信息库存的强度。)
其中信息库存量=数字内容量 X 好感度(%),
连接活跃度=关注度 X 参与度 X 联想度
品牌数字资产很大程度影响着品牌在搜索里的排名,有了排名以后,“心智”这个概念似乎变得也可视化了,搜索里“心智”概念排名可比传统营销中“心智”概念显而易见。并且有了明确的实施路径——谁花的钱多谁就可以靠前。在搜索广告黄金时期,行业的头部品牌一天就要烧掉几百万做搜索。后来,人们对互联网潜规则的逐渐了解,意识到搜索引擎的排名并不代表人们真正的“心智”,PC端搜索排名带来的营销动力开始走低。
当移动互联网浪潮涌来的时,带来了新的营销路径——socail 营销、社区营销、内容营销……一时间百家争鸣。当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移动端的搜索广告开始进入品牌商视野。有别于PC端搜索引擎的一家独大,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大型企业均有布局不同生态搜索广告,并且模式跳脱出了搜索引擎的固有范式,比如社交生态搜索、电商生态搜索、内容生态搜索等等。在2022引擎大会上,巨量引擎将此前提出的新搜索趋势重新定义——“启发式搜索”。以内容激发+视频搜索+看后搜为特征的“新搜索”趋势已经形成。启发式搜索,启发的不只是用户,更是品牌方们:如何借助搜索,编织自身的营销网络。于是乎,在移动端的品牌排名战争开始了。
2022年,中国品牌广告支出约为1961亿美元(线上+线下),较2021年上升12.2%。其中,数字广告支出比例占上升部分的81.8%,且预算的增速更快。在数字广告中,品牌商花在优化(各渠道)搜索结果上的钱高达530亿美元,占比最多,且年增长率为11.8%。
终有一天,移动端的搜索势能也会减弱,可消费者们“搜索”的行为习惯已经养成,搜索营销不会消失,只会不断的迭代升级。
数字化这么多年,为什么营销看起来还是玄学?
回归主题,数字化营销了这么多年,为什么结果仍然是玄学? 虽然数字化能带来确定的数据,完善的营销模型,更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作为行动的依据。但不意味着数字化就能带来长久,确定的效果。随着媒介环境与消费环境的双重变化,新兴技术不断的出现,我们的营销传播环境始终在动态的变化中,正是这种变化的不确定成了“玄”的原因。在营销的世界里,或许永远没有统一答案,这也正是营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