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殖模式
3月份补苗80~100头/斤,放养密度6000~8000头/亩,第一季10月份~5月份,种植伊乐藻养殖。第二季:6月份~10月份,使用轮叶黑藻养殖,20天长势茂盛后进苗。
二、基础设施
1、基础条件便利:交通便利,电力便利,满足基础建设、生产、进出水、管理等基本要求。
2、土质要求:保水性强(避免沙土),保肥,肥沃富含微量元素,且小龙虾能打洞的土壤,其中以壤粘土为最佳。
3、水源要求:良好的外部水源,无污染。
4、稻田环沟:大多采用U型环沟,增加小龙虾打洞面积(且留出收割机等机械进出的埂子),沿稻田四周沟上宽3-5m,底宽1m左右,沟深0.8-1.5m,坡比为1:2以上;沟与田埂间可留出0.5-1m的平台。
三、主要疾病
1、软壳,蜕壳不遂
病因:钙的摄取不足,pH值长期偏低,虾苗密度过大、长期投喂单一饵料,营养不良,水草过少过多,无躲藏、栖息之地。
症状:虾壳软薄、体色不红、活力不足,觅食不旺、不肯进食,生长缓慢、协调能力差,虾壳整体偏薄并且比较软。
预防治疗:用生石灰清塘,合理控制水草覆盖池塘面积(50%~60%),投饵多样化,及时定期向池塘补充钙含量。
2、黑鳃病
病因:该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病轻时虾蟹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病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虾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也有人称其为“叹气病”。
症状:从外面看鳃部有许多黑色条纹,镜检时可看到鳃丝上有点状的成片的坏死变成黑色的部分。除眼睛看到的症状外,必须剪一点变黑的鳃丝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看到变黑的组织,并且没有细菌或真菌等病原,才能确诊。
预防治疗:在养虾前,虾池应彻底清除池底淤泥并且用生石灰处理池底,要适时适量换水,保持水质清洁;使用碘制剂治疗虾病时应慎重,必须使用时,切勿过量,规避蜕壳期;多喂鲜活饵料;长期喂人工配合饵料时,应在配合饵料上喷洒维生素C,增强体质。
3、纤毛虫
病因:由纤毛虫寄生所致,纤毛虫病流行特点,该病由聚缩虫、累枝虫、钟形虫等纤毛虫寄生引起。南方全年都发生,7-11月为发病高峰期。所有水产养殖品种都会被纤毛虫寄生。特别是河蟹和虾,各个生长阶段都有发生。卵被寄生,不能正常发育。虾被寄生,幼虾会大量死亡,成虾不能食用。1-5期幼蟹被寄生后,会爬上岸,不下水,死亡率高达70%-95%,成蟹被寄生,因不能正常脱壳而死亡。
症状:纤毛虫能在河蟹、虾全身寄生、污泥等又附着在纤毛虫上,手摸像一层滑滑的油状物。严重寄生时,虾、蟹全身长满纤毛虫、口器不能张口,眼睛不能伸缩转动,最后被饿死或累死。
预防治疗:定期改底,冬季清淤泥,勤换水,勤补钙,促使小龙虾脱壳。
4、水肿病
病因:夏季水温偏高使虾蟹在淡水中性腺发育过熟;水环境较差使得虾蟹常离水上岸遭受阳光照射,由此引起虾蟹体内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从而被细菌感染;小龙虾腹部受伤后感染嗜水气单胞菌;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等,以上几种原因容易引起虾蟹水肿病的发生。虾蟹发病时头胸甲与腹脐连接处肿胀,体内三角膜水肿,爬行动作迟缓,死亡前大多离群爬至浅滩处。
夏季应保持虾蟹池清新的水质,尽可能降低池水水温,以降低水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抬高水位至1.2米以上,有条件的养殖池塘可抬高水位至1.5米以上。保持水体适宜的透明度。要求池水混浊度较小,透明度30-40厘米为宜。透明度较低的池塘,可通过加换新水或泼洒水质保护解毒剂调节;透明度较高的池塘,建议泼洒EM菌加适量生物肥水素。保持充足的水草,及时捞出被夹断的水草,防止水草腐烂败坏水质。缺少水草的池塘,可移植经过强氯精水溶液消毒处理的水花生入池。水温超过28℃时,在水源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原池水的四分之一。高温季节7-10天泼洒一次微生物制剂,使得池水中有益菌占优势。科学投饵,饲料蛋白含量28%左右,同时不要过量投喂,防止虾蟹性早熟。对于已发病塘口,除改良水质环境外,建议全池泼洒聚维酮碘,同时在饲料里添加复合维生素、氟哌酸加以治疗。
症状:病虾头胸内水肿,呈透明状。病虾匍匐池边草丛中,不吃不动,最后在池边浅水滩死亡。
防治:在生产操作中,地笼选择大口的,尽量做到一次起虾,一次卖完,尽量减少小龙虾的伤害。
5、肠炎
病因:养殖水体中有害病毒、细菌种群过多,尤其以厌氧型弧菌菌种,5月份气温变化反常,导致细菌滋生;气温升高养殖户开始加深水位,对于有环沟的养殖池,底层水不能充分对流与交换,溶氧低,容易滋生厌氧型细菌。
症状:小龙虾肠道无食物,有气泡,肠道肠线区域出现蓝色色素过重堆积情况,伴有肝脏萎缩、颜色发白、变浅、保护膜不清晰等症状。发病以大虾居多,感染初期小龙虾表现食物减退,不进食,会逐渐往浅水区、水草、岸边等靠近,应激能力减弱,遇人不躲避,趴伏岸边,活动迟缓,会出现消化道肿胀充血,随着病情发展最终死亡。小龙虾肠炎会引起整个养殖池塘小龙虾感染,来势凶猛,发病快,死亡率高。
预防治疗:在3-4月开春的时候,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消毒、杀菌操作;定期底改,有条件的冬季晒塘或清淤;减少池塘密度;合理投喂饵料,投喂优质饵料,降低饲料蛋白系数;注意管理水草与水质;对于养殖池出现死虾一定要及时打捞,并做掩埋处理,千万不要让死虾在池塘中不管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