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报道,7月份我省日均最高气温33℃,日均最低气温22℃,水温处于25——29℃之间。天气易变,易发生暴雨、雷阵雨,要密切关注天气和养殖水体的变化,做好水质监测,及时调控,预防泛塘事故发生。据往年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数据,可能发生以下疾病。
1、草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对象为草鱼,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0——28 ℃。关注关中草鱼主养区域。
2、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发生对象为草鱼、鲫鱼、鲤鱼、杂交鲟等鱼类。特点是发病鱼种类多,流行范围广,发病后死亡率高。关注全省渔业养殖区域。
3、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主要发生对象为草鱼、鲤鱼、鳙鱼、杂交鲟等鱼类。在水温高于18℃时流行,25℃——30℃为流行高峰。从鱼种到成鱼都可发病,且死亡率较高。关注陕南、关中、陕北渔业主养区域。
4、指环虫病:主要危害草鱼、鲢、鳙、鲤等鱼类,尤以鱼种最易感染,多数种类的指环虫繁殖适宜水温为20℃——25℃。关注渔业养殖区域。
5、白斑综合征: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等。重点关注我省沿黄河对虾养殖地区。
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5%的食盐水消毒3——5分钟后投喂。
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消毒液用600mg/L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本地鱼类混养。
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不投喂变质或过期饲料。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农药和其它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1、草鱼出血病:目前最好方法是疫苗进行免疫。定期使用水体消毒剂全池泼洒可减少该病传播几率。
2、细菌性疾病:采集病菌,进行病菌分离培养并做药敏试验,用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
3、指环虫病:用甲苯咪唑溶液(10%)每亩1米水深用1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