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颂漳州(龙海龙江颂碧水丹心的交响乐)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殖技术 452


龙江颂漳州(龙海龙江颂碧水丹心的交响乐)

1、颂歌

不管是路过,还是寻踪,在龙海市榜山镇洋西村口,目光总会被硕大岩石上鲜红的字瞬间点亮:“龙江颂歌”。

好奇心很容易就爆棚了:这是怎样史无前例的颂歌呢?居然被高调唱红大江南北,被几十个剧种争相演绎!被周恩来总理指定来招待外宾!让毛泽东主席情有独钟:

“这个戏很好,让水,不争水!龙江精神,这是共产主义风格!你们为五亿贫下中农演了一个好戏。我们国家将近六亿人口,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戏还只有你们《龙江颂》一个。”

这是令人心潮澎湃的真实故事,这是抗旱魔、保家园、互让互帮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63年,发祥地正是洋西村。

以此为题材,龙溪地区芗剧团历时2年,创作编排芗剧《碧水赞》,参加1965年华东地区现代戏曲会演。烙印着鲜明时代特征,弥漫着浓郁闽南特色的戏曲,闪亮登场,广受各界欢迎重视。

以此为题材,福建省话剧团创排话剧《龙江颂》,名满沪上,晋京会演。著名剧作家曹禺评价:最出色的是思想性强,最深刻的是保车又保卒。

龙江颂漳州(龙海龙江颂碧水丹心的交响乐)

一时间,祝贺演出成功的,索取剧本移植的,亲临剧组观摩的,纷至沓来。

上海新华京剧团,也被强烈触动了!1964年,编剧组深入发祥地,26天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既诚挚感受体验,又结下醇厚情谊。九龙江畔清风习习,弦管合奏乡音咿呀,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目光灼灼,若有所思地观看芗剧《碧水赞》。

情动于中,而成于文。改编后的京剧《龙江颂》面目一新,广受好评。剧组到福建省城连演三场,又抵达洋西大队,送戏上门,汇报演出。十里八乡赶赴而来的观众,如潮如涌,如痴如醉!晚稻归仓,一茬茬稻头在肥沃的田里,也憨憨聆听着陌生的京剧。满村谷香飘荡,满村真情致远。

不久,由于历史原因,“新华京剧团今后不能与这个戏再有任何关系!”特定时期,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很多很多。

取而代之,组建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剧组:以上海京剧界为班底,从全国19个单位抽调100多名演职员,群英荟萃,阵容惊人。历经三年四个月的精心打磨,成为样板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又拍摄成彩色故事片,在全国城乡频繁播放。那些年的街头村尾,不时飘扬着高昂清亮的唱腔:“风浪要征服,暗礁尤须防。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一花独放红一点,百花齐放春满园”。

广播电台,唱片录制,连环画,评论文章……“龙江风格”家喻户晓,红透神州大地,成为鲜明的时代记忆。

以“高大全”的舞台形象,热烈讴歌的“江水英”,寓意“九龙江畔引水抗旱的英雄群体”,主要原型是洋西大队支部书记邱程溪和玉枕大队支部书记黄狗屎。被移花接木,成了纯朴爽利的农家美女,刚柔并济光彩照人,成了全民追崇的超级偶像。剧情中,阶级斗争的激烈矛盾,则纯属子虚乌有、迎合时代的刻意添加。舞台置景极为讲究,使用真的风烟、真的水雾。舞台音乐,创造性地使用中西乐混合的大乐队伴奏。感染力非同小可!

整部戏起承转合,扣人心弦。恰似一部以团结无私为主旋律的交响乐,精美恢弘。由耳入心,由眼入心。

艺术归艺术,而真相是怎样来龙去脉的呢?

龙江颂漳州(龙海龙江颂碧水丹心的交响乐)

2、大局

“龙江风格”的序曲,是在1960年悄然奏响的。

春旱灼人。榜山公社让出33条渠道的水,倾情支援莲花公社1.5万亩受旱田。自己则组织劳力,不辞艰辛另辟水源。

须知,榜山公社与莲花公社年年开展高产竞赛,是“冤家对头”!

须知,在旧社会,旱天争水,天灾引发人祸,闹出了多少纠纷!比如,平和县安厚公社的东寨和南门大队,两次械斗,148条冤魂为水送命!

1963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残酷碾压了九龙江流域的春天。龙海县76座小(2)型以上水库,蓄水量仅有4%。253天不曾下过透雨的大地,如铁板烧滋滋冒烟,灼痛农民们的心。

春耕迫在眉睫。焦渴欲绝的几十万亩农田啊,嗷嗷待哺!龙海县委组队勘察调研后,制定了科学可行、却无比艰难的全县一盘棋抗旱计划,有序推进。以“九龙江有水不算旱”的豪迈口号统领,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由各部门各公社共同承担。

首先,在西溪构筑拦江大坝,逼迫九龙江水倒流,进入九十九湾渠道,灌溉下游10万亩良田。

龙江颂漳州(龙海龙江颂碧水丹心的交响乐)

榜山公社的洋西大队,突然被推到了抗旱的风口浪尖。

因为堵江提高水位,他们必须淹掉300多亩即将收成的小麦和甘蔗,还有秧苗。还须妥善接待来自各方的万名民工。

忍痛割爱是真实的,思想斗争是难免的。

“要是下游几万亩受旱田插不上秧,我们的田就是丘丘结金子又有什么用?”军烈属林兰的话,既有高度,又一语中的。颇具代表性。

洋西人民交出“丢卒保车”的答卷,霎时有口皆碑。

智慧,肩膀,锄头,畚箕……人海战术,齐心协力;忙而不乱,患难与共。

万人千船堵西溪成功!535米的大坝,承托起47万龙海人民对收获的热切期盼。被暂时驯服的江水,高唱“毫不利己破私念,专门利人公在先”,从“公”字闸涌入渠道,进入水稻高产区。

一道道闸门,纷纷迎水打开;一张张笑脸,盈盈对水绽放。

先灌秧田,后灌大田。互相让水,蔚然成风!处于水流末端的生产队,反而最早完成了溶田插秧。

水源就是粮食,就是生命。大旱让水,可类比于输血救人。

这一役,榜山公社1300亩良田受淹,被誉为“榜山风格”;玉枕大队2300亩良田受旱,被誉为“玉枕风格”。给抗击天灾留下宝贵的经验,留下榜样的力量。

第二步,在南溪修筑87米长的拦江大坝,引水入官浮渠道。做出的牺牲是“东泗公社,放小顾大。”

第三步,北溪堵江,在江东桥下游筑成603米长的大坝。副作用是:几个大队受旱受淹;感人的是:他们无私全力支援;角美公社沙洲大队的事迹是:“损失八百算啥,救活六万要紧。”

三次堵江,高潮迭起。加上飞架渡槽、凿渠挖井等水利工程,数十万亩田地得以及时耕种。敢叫龙江水倒流,敢叫日月换新天。

可是!榜山公社的低洼田,积水茫茫;玉枕洲的受旱田,龟裂片片。怎么办?

回答积极而嘹亮:车保住了,救回卒!

榜山全力以赴排涝,玉枕妇孺上阵抗旱。

公社党委掷地有声:要什么给什么!

受益大队、受损大队、无关大队,竭尽所能让秧苗,助劳力,送水车,抬抽水机,吆耕牛……集体主义精神,从未这般光芒四射过!

爱心是最美的景致,龙江大地春风骀荡!

结果,榜山公社的受淹田都及时插秧。一亩也没有丢。

玉枕大队插下1707亩,只有247亩回天乏术。

寄望于好人自愿吃亏、吃亏到底,是不道德的。以德报德,和谐社会的曙光,照耀人寰。相比之下,个别垂钓善良以逞私欲者,多么卑鄙猥琐,多么可恨可悲!

抗了旱灾,又抗涝灾;自力更生,逆天快进。

全年水稻平均亩产1063斤!

龙海“实现千斤县”的宏伟目标,竟在大旱大涝之年实现了!那些挑沙挑水拼命抗灾的铁肩膀,都挑上了黄澄澄的稻谷。喜不自胜的高产红旗,遍布田野猎猎招展,山河增色。

丰收的,不只是香暖的粮食,还有更香更暖的精神!

“1963年”注定流芳千古,“向雷锋同志学习”和“龙江精神” ,如璀璨星辰冉冉升起。个人境界和群体品格,彼此辉映,代代传承。

隔着55年的时间,梳理这系列事件的过程中,我屡屡热泪盈眶。

当年少的青涩褪去,“家园”比“情爱”更能触动衷肠。就如《乱世佳人》里,斯嘉丽对故园塔拉,从不以为然到情深似海。

龙江颂漳州(龙海龙江颂碧水丹心的交响乐)

3、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洞见人性。

当时领导班子的公信力、执行力、勇于担当,值得骄傲!

自古灾年多饿殍啊!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为了大局自我牺牲,后顾之忧如何解决?铮铮铁汉们,自己忍饥挨饿是难受的,而眼见妻儿老小空腹雷鸣,会十倍难受。县委书记刘秉仁的话慰藉人心:“不管土地、秧苗或者小麦损失多少,你要实实在在报上来。”“有什么问题,县委会想办法解决的。”

刘书记的行动,同样“美丽”。他时刻钉在堵江一线指挥,已经中暑还在坚持劳作。接受著名诗人郭小川采访时,他脸上大汗淋漓,腿上沾满泥浆,黑红粗糙,久经“烤”验。民工开挖溢洪道时,遇到坚硬的风化石,三天两夜没合眼的他急得二话不说,抡起锄头狠掘。

假如,他西装革履闭门遥控:同志们辛苦了。情形只怕很滑稽。

远古时,身为部落首领的大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秉仁,秉承了仁政爱民的传统。他只是个代表,各级干部都身先士卒,吃苦耐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父母官,比作威作福声色犬马的官老爷,酷得多!

龙江颂漳州(龙海龙江颂碧水丹心的交响乐)

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是玉枕大队那群侠客般的好汉!

在西溪大坝被冲开30多米的决口,即将前功尽弃的关键时刻。40名身强力壮的玉枕高手,主动请缨,激流打桩,完成了最危险的任务。

岸上,是数千双担忧焦急的眼睛。脚下,是咆哮的江水,竹桩、蔑条、木板如狰狞的刀枪暗器!假如失足落水……

他们明知,江水被拦截,海水会涌进玉枕!不但无法插秧,生活处处煎熬。他们淡淡地说:要是10万亩田失收,我们2000多亩就是丰收,也不够给他们当种子。

口头禅“没衰小”(闽南语:勇敢大方、绝不丢脸)的玉枕爷们,用祖祖辈辈与大海搏斗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用自己的手,掐住了自己的脖子”。他们咽下艰难苦涩、捧出赤子之心,他们坚毅的神情、震裂的虎口、高超的技术,合成一幅丹心照汗青的经典特写。

还有一处青翠的细枝末节,挥之不去。

洋西大队大队长郑流涎,激动地说:“你们拿这样好的秧苗‘风格’我们,太感谢了。”

平宁大队支部书记方老厘笑答:“你们‘风格’几个公社,才应该感谢呢!”

简单对话,让我多次莞尔。有时,遇见自作聪明的利己主义者,把“高情商”和“学会做人”,曲解成巧言令色、八面玲珑。我会浅笑鄙夷:你们污辱了真正的和谐!

4、今昔

龙江颂漳州(龙海龙江颂碧水丹心的交响乐)

55年光阴荏苒,换了人间。四季润泽的江风依旧,徐徐吹拂洋西人惬意的生活。昔日让水的稻田,已变身龙江文化园,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绿韵澎湃,又荡漾着红色情怀。村民们的新楼房、小别墅,映着潋滟水光,林立对望。

全长1公里的西溪大桥,堪比横锁龙江的巨型拉链。99孔闸门如硕大链齿,按照人们的意愿,收放自如,灵活控制。可灌溉面积18万亩的泱泱水流,带来旱涝保收的富足安逸。站在桥上,胸襟开阔,看青山不墨千秋画,看水面上白鹭翩翩、渔船点点。听流水无弦万古琴,听桥下水浪翻涌,哗哗地讲故事、说历史。大桥又宛如水上钢琴,按键灵动起伏,与四周的山水人文合奏自然曲,生生不息。

你若是活力骑行族,可以在鸟语花香烘托里,沿塑胶绿道绕遍园区,酣畅淋漓。不时会遇见乡村小景,比如茅草,水车,垂钓的闲人,撒网的渔夫。在岸芷汀兰的甘露亭小憩,望着水面发发呆,再骑到堵江大坝遗址观景台。或者穿行西溪大桥,抬头眺望云洞岩龙文塔,骑进对岸的湿地公园。醉在母亲河的旖旎风光里。

炎炎夏日,你若想来一场身心清凉的“艳遇”,请先走过坚固如初的“公”字闸——戏剧《龙江颂》的取景地。遥想当年,桀骜的龙江水怎样通过闸门,迎着热烈期盼的无数目光,急急如律令奔流而去。左转,悠然走近生态荷花池,任满含水汽的田野之风,荡涤心神。伫立木栈道,细赏“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娉婷身姿,细赏残蕊低垂的艺术品般的青嫩莲蓬,细赏蜻蜓与花瓣缠绵低语的轻盈婉约,细赏各色睡莲依依照水顾盼的诗情画意。

龙江颂漳州(龙海龙江颂碧水丹心的交响乐)

你若想给精神补补钙吹吹尘,那么可以在靓丽的红砖旧楼里,在郭沫若题写的“龙江颂”牌匾下,听龙江精神展示馆林馆长细说“端起龙江化春雨,洒遍灾情解旱围”的全过程。看图片,读资料,浏览名噪一时的长篇通讯《旱天不旱地》《九龙江畔一曲抗天凯歌入云霄》。看实物,看浸透汗水和岁月的独轮车、人力水车、麻袋、镰刀。用敬佩的目光去抚摸玉枕好汉用过的大石夯,或者通过屏幕观赏唱作念打充满美感的李炳淑(样板戏中饰江水英)!

龙江颂漳州(龙海龙江颂碧水丹心的交响乐)

然后,去看7座尚存的旧瓦窑。它们曾是社员副业收入的来源,是嘉庚瓦的出产地。也是当年停火献茅草,接待民工的地方。民工们住的,还有洋西人腾让出来的房间、祠堂、学校,甚至新婚房!1963年的雨水节气,瓦窑目睹了民工们七个日夜的挥汗如雨。如今,在满园的姹紫嫣红里,它们半破半立,红砖和条石砌就的窑体,风情别具。虽然半圆的窑顶有些破败,虽然被牵牛花狼尾草围拥覆盖,却如历史的盆景,引人注目、惹人喜爱。

你可知龙海的花釉陶瓷厂,曾繁荣一时?洋西村有三四百年烧砖制瓦的历史,鼎盛时近百座砖瓦窑,在全村星罗棋布。陈嘉庚先生为建设集美学村,亲自到此考察,订购砖瓦。你可知从明朝流传至今的“素三彩”?可知珠光青瓷?若你的心怀泛着文艺范的葱茏,在探访洪树德陶瓷艺术馆之前,先要准备好被惊艳袭击,准备好撇开浮躁功利,为一坨坨泥土所焕发的光彩甘心倾倒。也可以,发挥才华和灵感,来一次陶艺作品的DIY。

花海妖娆,树海听涛。红桂、银杏、小叶榄仁……任何季节,都有花木犒赏挑剔的眼光。偷得浮生半日闲,在宝珠岛的友爱亭小坐,看清风徐来碧波粼粼;或赤足去亲近龙江水,无忧无虑漫忆童年。也可以任思绪飘扬:当年这弹丸之地,如何容纳了万名民工的汗珠和步履,如何最早被上涨的江水淹没;脚下每寸田地,都灌透了怎样浓烈的革命乐观主义;而被拦江大坝请来的汹涌水浪,是怎样托起“龙江精神”永不泯灭的光芒!

龙江颂漳州(龙海龙江颂碧水丹心的交响乐)

黄燕红,女,1977.06出生,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龙海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福建日报》2015年6月新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现供职于龙海市文体局。

散文随笔作品300件散见于《福建文学》《厦门文学》《生活创造》《泉州文学》等诸多报刊。

多次获奖。容貌才情俱平常的小女子,知足感恩、幸福至上,喜欢:文如秋水波涛静,品似春山蕴藉深。

来源: 龙海作家

备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编辑:洪婷婷

欢迎在漳州微信矩阵、今日头条上做品牌宣传,开业广告,产品推广,各种活动直播等,联系电话:18359614989(+微信同号,请备注“推广”)

海峡导报漳州地区微信矩阵

龙江颂漳州(龙海龙江颂碧水丹心的交响乐)

标签: 龙江颂漳州 龙海龙江颂景区建设 龙海市龙江颂展示馆 龙江 龙海 漳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