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宋伟的时候,早上8点半,他站在门口,用手里的华为手机拍着新装好的展厅店面,时不时让店里的员工帮忙调整一下摆设,对于我这个外地记者的拜访,只简单地点点头。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江西,这两年因为工作缘故,也跑过十几二十个地方,最北的去到辽宁,最南的到过海南。
瓷砖行业的老板,外人看来通常是财大气粗的。
一个店从装修到营业,最起码要几十万,再加上库存,没个百来万是做不起来的。
所以在外人看来,瓷砖老板最起码都有百万身价。
但我接触过的,大多数瓷砖老板都很朴实低调,很多事情亲力亲为,自己开车,送货跑小区的比比皆是。
这两年市场难做,聊起来,大家都只能沉默。
1
宋伟今年40岁,正儿八经的80后。有个300㎡的店,店里有五六个员工。
2013年的某天,他还在做陶瓷厂原材料的生意,从破产倒闭的客户那里拖来十几箱抛光砖——对方欠的账还不上,只能用砖回回血,和他一样去拉砖抵账的有十几二十个人。
听说以前行业里有不少是这样做的:先赊账,和设备商材料商拿货签单,厂建起来了有钱赚就还钱,没钱赚就抵砖,左右不亏,甚至有赚了钱就卷款跑路的。
行业潜规则如此,你不做一大堆人抢着做。
宋伟是个江西人,江西也是个陶瓷产区,他父亲一辈子在陶瓷原料厂工作,50多岁光荣退休,子承父业,他的创业也是从陶瓷原料开始的。
但原材料产业也不好做,大客户讲门路,小客户没保障,一不小心货款都收不回来。
他把这批用来抵债的砖拉回去后,很快就有收到风声上门打听的,话还没开口,对方就伸出几个手指头,意思是“几几折收了,再多没有”。
那批砖确实不是流行款式,质量也马马虎虎。
但宋伟心想:凭什么?
凭什么我不能把砖卖好?凭什么就得亏本抛售?
不过另一方面,砖压在仓库里,压得越久越难卖出去,一直压着就一直需要库存费。
那时候30岁的宋伟,面临第一个抉择:是亏了这笔钱继续在原材料这条路干下去,还是来个彻底的大转型。
上有老,下有小,原材料批发又做得不是很有尊严。
宋伟最终还是决定弄个店面,先拿这批砖来试试手。
2
批发、炒货一直是陶瓷行业鄙视链的最底层。
大家都嫌弃这帮人乱杀价搞坏了市场,门槛又低,没有点技术含量。
但存在即合理,批发生意确实好做,只是收支却很难平衡。
他说,有时候一天卖2个柜,有时候卖4个柜,但是算下来,一箱只能赚到1块钱。
那个时候卖瓷片比较多,一箱25片,一片赚4分,25片就赚一块。
还要交很多房租、人员费用,想年底买个车,都是做梦。
2015年的时候,有个全国大型建材卖场进驻了当地。
有卖场的人找了宋伟,说是第一年的租金随他定,但要是愿意带头进去他们也好招商。
这和批发做得也挺累的宋伟不谋而合,他于是跑了几趟佛山,手里捏着几十万现金,想找个正经的品牌来经营。
“不管是规模多大的经销商,面对陶瓷厂家的时候,都是最弱势的。”
说这话的不是宋伟,是另一个业内小有名气的经销商,他的规模算是很大的了。
对宋伟来说,这话简直太对。
他看上的那个品牌并不认可自己的实力,对于自己抛出的橄榄枝,根本懒得接。
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有人告诉他另一个品牌也很好有名气,也是广东砖。
宋伟于是签了合同,定了货款,但从签完合同到店面装修完,厂家一个人都没下来看过。
“第一个品牌,我只干了9个月”他说。
当时生意也还过得去,也有利润,但宋伟心里觉得没什么成就感、归属感。
不想继续的念头持续萦绕在心头,后来就越想越迫切。
一次玩笑,他以20万的价格,把当时的整个店面都转让给了自己的一个兄弟,想着彻底退出建材行业了。
“我老婆还说我疯了。”
“确定不做了后,他们大区经理终于来找我,我说之前怎么没见过你。”
3
第二次品牌运营的投入,转机在于一个人的出现。
宋伟最开始看上的那个品牌,有个熟人在总部那做了业务经理。
可能也是出于品牌战略的调整,这一次,他们成功了。
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是在他们新店刚刚建好的时候。
当时还没正式开业,只能是试营业的阶段,新店装修都是总部出图纸派人下来帮忙,1:1模拟打造的。
这费了他不少功夫,特别是像一些新型的岩板定制柜,还要找专业的团队。
店面装好,总部还要求他们要进行返图,既是验收,也方便搜集素材进行宣传。
好不容易忙完,大家可以坐下来喝口茶。
听他的反馈,反响还不错,店还没建好就先签了不少单,还打算搞场活动,引引流。
他说,还要在另一个卖场再建一个新店,地址都选好了,计划第二年开业。
他说,还想再招点人,搞个服务团队,看能不能把铺贴的活也做了。
他说,市场不好做,总会有做得好和做不好的那批人,他们就是要想办法立住脚跟。
4
我本来以为这样运营下去就挺不错的了。
没想到,疫情还没结束的时候,房地产暴雷先来了。
我回访他的时候只能通过电话,他说自己的情况还好。
但厂家那边,却不是很健康。
房地产压瓷砖厂货款,瓷砖厂压上游货款,一旦出现问题,就是一起崩盘。
对于宋伟来说,工厂已经停到只剩2条线了,品牌也岌岌可危。
业内都在流传这个厂要么被收购要么只能破产。
但对于宋伟来说,仓库里上百万的货,是他最头痛的问题。
前两年生意不好的时候,就一直在催任务压库存了。
这一次,他还不能轻易退出——
孩子的补习费、老人的赡养费、越来越高的体检费、不变的房贷车贷保险费……
结局似乎无处可逃。
备注:此文人名为化用,人物经历仅根据现实故事合理演绎,非真实人物,请勿代入
标签: 经销瓷砖的利润怎么样 瓷砖专卖店经理 瓷砖经销商大量破产 中年 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