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鸡呼吸道怎么预防治疗(再议秋冬季鸡呼吸道疾病防与治兽医典藏)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鸡技术 233


再议秋冬季鸡呼吸道疾病防与治--兽医典藏

陈宏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农业农村局(615100)

秋分时节已到,规模化鸡场面临昼夜温差波动幅过大、鸡舍通风换气与防寒保暖产生矛盾冲突、鸡群呼吸道综合征进入发病小高峰期的瓶颈制约阶段。本文就如何科学预防控制和辨证治疗秋冬季鸡呼吸道综合征作一经验小结供业内参考。

秋冬季显著降温时间节点人和动物容易感染病毒性感冒(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且人和动物之间存在互相传染的现象(人畜共患)。所以,秋冬季当地人群批量发生病毒性感冒时,鸡群早期发病很有可能属于病毒性感冒(原发病),其致病原主要是感冒病毒(普通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实践中,家禽秋冬季呼吸道综合征的致病原呈多元化,任何原发病均可能会产生继发或并发感染。临床上,秋冬季家禽呼吸道综合征可能检出的病原体包括“病毒(普通感冒病毒、流感病毒、鸡传支病毒、鸡传喉病毒、鸡痘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型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某些寄生虫(主要是鸡住白细胞原虫)”等。笔者结合近年兽医临床实践总结病原学进化变异特点为:致病作用靶器官增多,以呼吸道病变为主的原发病在病程中后期也可能因继发感染而出现消化、循环、神经、泌尿、生殖等多器官系统的病理损伤;多元混感增多,某一原发病的主要致病原摧毁动物机体免疫屏障后,内源性感染风险增大,普遍存在多重感染、混合感染现象;耐药性及毒株毒力增强,主要致病原对单纯性抗病毒或抗菌药物不敏感,综合致死率明显增高,临床上以“抗病毒+抗菌+免疫增效因子”的复方络合制剂效果较佳;绝大多数病原体属于“条件性致病”,秋冬季禽舍内小环境“低温+高湿+污染”是病原体的适存条件,尤其适合于病毒类大量繁衍增殖。

病因

一是温差波动产生不利影响。经实践研究发现,秋冬季昼夜间温差波动超过5℃、室温低于20℃时,10日龄以内的雏鸡呼吸道综合征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增高(综合发病率及致死率接近100%);11-40日龄渐进脱温阶段雏鸡随机体各功能器官逐渐发育健全,抗寒、抗应激能力逐渐增强,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发病率仍然较高(综合发病率及致死率约为10-50%);41日龄以后育成鸡受温差波动影响较小,但低于15℃以下时仍然会对鸡的代谢、消化、免疫等机能发挥构成一定影响,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生长发育抑制、饲料报酬降低等。

二是养殖场内外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和兽医卫生防疫消毒措施落实不到位。包括场外无关的人员、其他动物、车辆及用具等未经严格检疫检查和卫生消毒处置随意进入场内散播相关疫病,罹患感冒的饲管人员近距离接触健康鸡群散播病毒性感冒,其他中间传播媒介(携原体)在健康群内水平传播相关疫病,养殖小环境保洁消毒工作不到位、病原体含量超标增大外源性感染风险等。

三是禽舍内小环境控制不良。秋冬季昼夜间温差波动幅度较大,且鸡群容易遭受贼风、穿堂风侵袭,通风排湿与防寒保暖之间矛盾突出,“冷应激、空气质量不达标、温湿度不适、光照不足”等潜在因素为病原体繁衍增殖创造了有利条件,致病原占据竞争优势,进而引起健康禽发病。

四是营养控制不良。秋冬季动物机体启动御寒机制的情况下,科学调配和投喂饲料是巩固动物机体抗病力、维系鸡群健康度和整齐度的基础保障。饲料中蛋白质、能量、氨基酸、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动物必需的营养物质长期缺乏或配比不当,以及引水供应不足、饮食源不洁、暴饮暴食、饥饱不均等人为因素,可导致鸡的生理及代谢机能紊乱,进而形成过敏体质(高度易感体质),期间极易产生内外源性感染并诱发相关病变。

症状表现

秋冬季鸡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病高峰期大多数时间与当地人群发生病毒性感冒的时间节点保持一致,其症状表现也基本符合病毒性感冒的一般性特征:发病禽眼鼻分泌物增多,流泪,甩鼻,间歇性咳嗽,听诊常伴湿性肺啰音,肢体酸软无力,羽毛松散,双翅下垂,低龄雏鸡呈畏寒扎堆状且容易发生批量死亡,中、大鸡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改善饲养管理和保持营养状况良好的条件下,若无严重继发感染,经一周左右可逐渐自行康复(自愈性)并获得有效被动免疫抗体保护。实践中,秋冬季鸡呼吸道综合征普遍存在继发或并发感染现象,尤其是低龄雏鸡群属于高度易感群,其发病症状最为明显、病死率为最高,发病雏除可见严重的呼吸道病变外,还常伴较为严重的肠炎(剧烈腹泻、血痢),以及心脏、肝、肾等多器官组织病变,7-10日龄以内雏鸡在短期内即会衰竭死亡,致死率几近100%。育成期以后的鸡抵抗力逐渐增强,临床上多呈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症见病鸡伴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经常性喘咳、甩鼻、张口呼吸等,夜间能清晰的听到发病鸡发出呼吸杂音,身体呈渐进式消瘦及贫血,及时采取有效救治措施大部分可康复,仅少部分出现全身症状的病鸡逐渐衰竭而死,病死率约10%左右。

预防控制

一是入秋前提前检查修缮鸡舍,防止门窗、墙体、屋面等部位破损漏风,有条件的规模养殖场可配套安装空调、对流风扇等设备辅助衡控温度和湿度。一般10日龄以内雏鸡舍室温保持30-33℃、相对湿度70-75%,11-40日龄雏鸡舍室温保持28-30℃、相对湿度65-70%,脱温下架以后鸡群的室温保持20-24℃、相对湿度65-70%,有利于鸡群发挥最佳生产性能并将发病率降至最低。

二是秋冬季自然光照时长逐渐减短,而规模化、全封闭式养殖条件下,光照对鸡群防病减病、促长增重取到重要调节作用。视当地具体情况,秋冬季时节,本地鸡品种每天最佳光照时长宜控制为16-17h、蛋鸡和快长肉鸡品种最佳光照时长宜控制为20-21h。推荐早、晚开灯分别补光1次将不足的光照时长予以补足,注意固定光照程序勿随意改变,切忌时长时短、时明时暗造成导致鸡群产生不良应激综合征。

三是秋冬季勿因天凉、寒冻而疏忽了养殖小环境清扫保洁和消毒灭源常规工作。粪尿经久蓄积、大量发酵产气可造成鸡舍内小环境病原微生物及有害气体(氨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含量超出安全值范围,鸡群感染发病的风险无限增大。推荐秋冬季采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或食醋适倍液对清扫冲洗后的鸡舍进行雾喷消毒,每周进行1次即可;群内若发现早期病毒性感冒症或疑似症状的病鸡应立即隔离治疗、专舍饲养,同时对原发病舍采用食醋熏蒸15-20min或“艾叶”点燃、密闭鸡舍烟熏15-20min。

四是秋季按常规至少进行1次重点病种疫苗接种,国内规模养鸡业危害性较大的病种包括“禽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鸡传支、鸡传喉、鸡传鼻、鸡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鸡减蛋综合征、鸡痘、鸡支原体病”等,规模养鸡场应制定切合地方实际、本场实际的疫苗免疫程序,确定本批次鸡群的强制免疫病种和计划(选择)免疫病种,适时接种相关疫苗令鸡群获得有效被动免疫抗体保护,从而有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经济损失。

五是农牧区适度规模养禽场多数存在科技化程度不高、饲养管理水平较为粗犷的制约短板,秋冬季鸡群极易批量发病、区域性流行呼吸道综合征。笔者建议重点处理好以下几点:妥善处理秋冬季早期发病鸡及病死鸡,隔离治疗、专舍饲养、原发病舍保洁消毒、相关污染物无害化处置等工作必须做到位,尽量将疫情控制在小范围内;发病群及时开展统防统治,整群采用对症药物净化疫病原,当前规模养禽首选复方抗病毒组方“黄芪多糖+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免疫增效剂”,早晚各喂1剂、连喂5-7d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多批次投养鸡群的场务必要严格遵循“全进全出”和“休养期”管理制度,养殖期末“全出”处置后,对整场环境及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休养期最好达到半年以上,这是病史场降低历史病复发风险的关键点。

关于治疗

遵中兽医学辨证论治原理,笔者推荐秋冬季鸡呼吸道综合征适用治疗方剂为:黄芪多糖+乳酸环丙沙星口服液+复方电解多维适倍液(或用葡萄糖、补液盐均可)混合均匀灌服,早晚各喂1剂、连喂5-7d。或采用“小柴胡散+可溶阿莫西林”“复方抗病毒散(含黄芪多糖、青蒿素、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提取物、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内服,建议湿拌料投喂,早晚各喂1剂、连喂5-7d。上述组方交叉、配伍使用则效果更佳。

标签: 冬季鸡呼吸道怎么预防治疗 冬季蛋鸡呼吸道疾病 秋季鸡呼吸道的预防与治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