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出口治明,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校长,学校法人,立命馆副总长、董事。为何要读书?作者提出三个理由,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是一个兴趣使然;第二通过需求理论来证明读书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人类在满足温饱需求后,会有其他层次的需求。引用《管子》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另外用阿拉伯的谚语:人生的乐趣,在马背上,在书本中,在女人的怀抱中。满足对知识的好奇心,是人生至高无上的乐趣。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阅读面确实很广,再加上自身对知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将自己的所学所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和读者分享自己读书的方法,希望志同道合的读者以及将来可能对书感兴趣的“书友”加入读书的行列。书是什么?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人人几乎手持几部手机的现状,让书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人民习惯于去网上获取碎片式的信息,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在网络状态上打开任意一个短视频,大数据就会根据你经常点赞和浏览的喜好给你推送源源不断的资源,而你不需要任何思考,时间也在悄悄地流失掉。当然,也有一些爱好书的博主,也会推荐读书的乐趣和好处。代表人物樊登等,他们会总结每本书的优势和适用人群,提炼书中的精华,以演讲的方式表达给受众。樊登是读书创业成功的典型代表,他以前是大学老师,有一次学校国庆放假学生因为想要提前回家,和他商量是否可以停课一次,节后在补课,鉴于平时和学生相处融洽,站在学生假期买票难的角度,他就欣然答应了。可是天公不作美,偏偏节前领导带着督查组去查课了,看到教室没人,询问情况的时候,分管系领导让他谎称请假了,可樊老师觉得不想撒谎,他觉得以前公差经常请假,事后补课就可以了。然后他就实话实说了,后来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他在演讲中淡定地说着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微笑着说感谢这次机会,要不然他不会创业成功的。我在想,他其实更应该感谢他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 因为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因此在特殊的时刻,他以前多年的读书的积累就会转变为创业的财富。为何要读书?人的精神状态加上良好的教育就是美好的生活。读书就是对未知的渴求和探索,你可以从书中学习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可以与大师对话,汲取榜样的精神力量,能够获得比亲身体验更佳的经验。以《魂断威尼斯》《海都物语:威尼斯一千年》,通过亲身体验,书和电影,全方面了解到威尼斯之美。通过人、书、旅行提高自我修养,可以使我们更灵活地看待事物。如何选择书呢?读经典,比如《论语》,霍布斯,卢梭,笛卡尔的经典著作。同一种主题的书至少阅读7-8本,才能够系统地、综合地学习。关于读书的顺序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从厚到薄,但我个人习惯读薄一点的书,目标性和成就感较强,会激励自己读下去。读书要学以致用,通过阅读来掌握全貌,通过旅行来亲身了解,通过与人交流来解除疑惑,经过自己的咀嚼并吸收之后,知识就会变成我们的修养。读经典读原著,也是我们国家提倡的,今年是建党百年,党史的学习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解党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将个人发展与祖国的前途紧紧联系,任重而道远。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于选举,就是要在不值得信任的候选人中,选出一个相对好一些的人,是一种“忍耐”。即便是成为政治家为目标,这些候选人也不可能全是优秀的人。有渴望出人头地的,有想要获取利益的,有以赚取金钱为目的的,还有企图用演讲来蛊惑人心的。丘吉尔认为民主主义是最低级的政治形态,但却好过之前尝试过的所有政治制度。阅读经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你在工作中遇到委屈,被上司批评了,就不会过于消沉,因为你理解这个世界上虽有很多人,但人类这种动物的天性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如果你读过《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你就会了解到人类最本质的喜怒哀乐;读过《国富论》的经济学的朋友,早在250年前,亚当斯密就已经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并找出市场经济的原理了。因此,一字一句的阅读经典,感受作者的思考过程,是锻炼人类思考能力的最好方法。阅读经典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考能力。要想了解一个人,就必须理解对方的思考过程。当你了解对方的思考模式之后,你的思考能力也会随之得到锻炼。 -------五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书籍内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思考)
养殖技术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