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在塔翁哈木尔村水稻田里,连片水稻随风泛起绿浪。稻田垄沟边水流淙淙,里面草鱼、鲤鱼在游弋觅食;而另外一片稻田中,一群鸭子欢快地在稻田里自由穿行,展现出鸭子与水稻共栖的和谐景象。村党支部书记简江胜拿起渔网朝水里探去,用力一推再提起,几条活蹦乱跳的鱼便进了网。
塔翁哈木尔村有6000亩耕地,村民一直有种水稻的习惯,但传统的稻田种植模式由于产量低、收益不高,渐渐被种植其他作物替代,2000亩的水稻田到去年只剩下不到300亩。去年,博乐市林业站“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进驻该村,结合村种植结构、习惯和水塘多的实际,推行“稻田+N”共作模式生产技术,引导水稻种植大户刘昌鼎流转1200亩农田,并帮助成立了泉水沟水稻合作社,主攻生态大米种植。在经过一番研究和请教后,刘昌鼎将稻田养鱼养鸭作为试验项目之一,去年试验了300亩,亩收益达3000元,今年扩大到1950亩。
简江胜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传统稻麦连作模式的每亩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而稻鱼鸭共作模式除去成本后,每亩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一亩田平均多收2000元。“相比传统的种稻与养鱼养鸭各自为战模式,稻鱼鸭共作的水稻产量确实有所降低,但品质却大为改善,所以销售价格会比普通稻米高,加上售卖鱼、鸭的收入,一季稻鱼鸭共作的收入要增加不少,城里不少酒店和餐馆慕名来村里采购。同时,鸭粪还田也恢复和保持了土壤的肥力,还节约了人力成本。”简江胜说。
“稻田综合种养可有效节约水土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明年还将尝试稻田养螃蟹,实现稻鱼、稻蟹、稻鸭的三赢,同时兴办大米加工厂、食品厂,注册商标,实现对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一次性打包,以实现生态富农。”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尚建宝说。
塔翁哈木尔村只是博乐市推广“稻+N”生态综合种养模式的一个村子。今年以来,该市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在贝林哈日莫墩乡等地发展“稻+鱼、稻+鸭”及“稻+螃蟹”生态工程共计3100亩,据测算,水稻种植户户均可增收3000元左右。
□通讯员/董晔波
标签: 稻田全是野鸭怎么办 稻田里的鸭子 水稻田里的鱼叫什么鱼 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