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是为了做大饼子
今天看到一篇写上海招商引资的文章,大意就是以前都是别的城市跑去上海招商引资,现在上海居然跑到全国招商引资。
上海官员讲,所有GDP超过两万亿的城市都想去走走。
文章作者表达的多是赞美的意思,大概就是政府如此积极搞招商引资,经济工作肯定做得好,难怪人家有钱。
言下之意是全国的政府都应该学习上海政府需要努力去招商引资,才能发展经济。
我发现虽然大家都说形势变了,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这种变化:难道我们现在的危机是过往政府搞经济工作不够积极努力吗?
相反,我们现在的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政府搞经济工作热过头了!
现在大家都在说地方债,地方政府大概欠了三十多万亿,再有城投债65万亿,不多不少将将100万亿。
这些钱干啥用了?说到底就是招商引资!
主要干两个事,一个是搞基建,为的是啥?招商引资!一个是搞产业,也就是招商引资落地。
这些年,可以讲,中国没有一个地方不重视这个事,很多七八线的小县城,直接把招商引资任务分到所有公务员。
过往虽然招商引资也有零散批评的声音,但整体舆论环境对招商引资这一行为还是很友好的。
老百姓都觉得,领导们搞经济工作是干实事,毕竟城市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能提升是不是?
那么现在生活并没有提高,并且经济环境越来越差,你就没想过跟招商引资本身有关吗?
招商引资说到底就是为了做大饼子,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饼子越做大。
但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饼子不够大:现在经济总量够大,并且出现大量过剩。而是分饼子的问题:也就是经济结构失衡、资源过度集中,贫富差距过大,民生保障基础差的问题。
所以现在我们还需要继续加水加面做饼子吗?
招商引资本质是一种经营活动,因此同样要考虑起投入产出比。
这跟电商有点像,一开始加入平台有红利。人越来越多盘子越做越大,然后各种促销力度越来越大,平台成本不断提升。
突然有一天,大家都干赚流量不赚钱,最后盘子就崩了。
现在的招商引资早就不赚钱了!
1、招商引资本身是需要成本的。
一般大家觉得,一个项目几十上百亿,花点小钱搞好关系很划算的。
但这个账其实有问题,项目未必都能搞得定,但每个项目都要花成本去公关,天长人久加上手头一松,自然少不了人捞点油水,最后一算都是天文数字。
再就是项目号称几十上百亿,实际投资未必多少,利润打完折,利税再折上折,投入产出比根本没法看。
其实还不止,目前全国各地招商引资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开招商会,随随便便几百上千万就没了。
不断强调招商引资的重要性,其实就是给招商引资成本控制松了绑。
2、为达成招商指标给出了大量不合理的优惠。
越是大牌的企业待遇越好,好到什么程度呢?
比如特斯拉去上海,基本上就去了个人,政府先给你地替你做好基建服务,政府借你钱再组织银行借你钱,然后你拿钱建厂。
基本上特斯拉算一毛不拔就落下了个超级工厂,也直接把马斯克从濒临破产推成了世界收费。
这种例子很多,壳牌石油到惠州搞了个什么全球最大的厂投资700亿,后来一看银行直接贷款给他700亿,相当于外资一分没进来,白落了个世界第一的厂。
更关键的是,还会有更多涉及后续税收和奖励的条款,短期亏本,长期还亏本。
3、成本转嫁提高创业门槛
其实很多官员很清楚招商引资大项目叫好不赚钱,但账有另外一种算法。
大企业用地不要钱,但能带动周边地价上升。能刺激就业拉动消费不香吗?
换个角度讲,我本来想办厂创业,地价突然涨了一倍,要么我不干,要么我干了就容易亏。
因为各地都在各种加码的招商引资,所以,所有城市的最好资源最好政策都被头部大企业占了去。
因此一是创业成本高,二是中小微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现象,招商引资越活跃,社会投资创业活动反而减少。
原因就是,全国范围全面的招商引资实际放大了大企业的影响力,自然留给中小微企业的空间就小了。
所以不能说招商引资不好,但任何事物泛滥了、过度了就不好。
过去些年整体中国,从上到下从大道小,都用力过猛。
这两年大家才总结出内卷不好。同样对于政府,对于招商引资,也是如此。
世易时移变法易移!
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经济总量不够,而是结构失衡。
是生产资源分配不公平和社会成果的分配不公平。
比如说过剩,现在讲房地产过剩,其实新的更大的过剩仍然在继续产生,比如这几年如火如荼的新能源,从动力电池到光伏到储能,没有一个不严重过剩。
大的厂商基本上全国东南西北,主要城市一个地建一座厂。
现在的招商模式基本上是特斯拉上海模式的翻版,甚至更进一步。
大厂商招商引资过去基本不用花钱,从土地厂房到流水线建设,政府一手包办,带个名头来了就行。
如此,怎么能不过剩?
按这种政府经营的思想,招商引资的套路,任何一个风口产业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玩成过剩,最后一地鸡毛。
招商引资模式,真得改改了!
标签: 招商引资的好处和坏处 招商引资效果明显 招商引资 问题 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