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北方网讯(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 白忠义)9月16日,巴彦淖尔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杭锦后旗专场新闻发布会。杭锦后旗旗委书记满都拉,旗委副书记、旗长白岳,旗委常委、政府常务副旗长张平围绕“新时代、新作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杭锦后旗”主题,介绍了杭锦后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关心的问题。
据满都拉介绍,杭锦后旗辖9镇1农场107个村,总面积1790平方公里。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水土光热条件优越,位于北纬40度黄金种植带,境内有耕地137万亩,林地70万亩,沙漠40多万亩,大小湖泊湿地41处,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多种地貌,造就了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这里历史悠久,杭锦系突厥语“康里”演化而来,意为“车轮上的部落”。秦汉时期属朔方郡地,开始垦殖发展农业;清末民初,这里成为走西口的热土,1942年,爱国将领傅作义在此设置米仓县,1953年更名为杭锦后旗。这里文化多元,聚居着蒙、汉、回、满等19个民族30万人民,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昭君出塞、金马驹的传说广为流传,形成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色。河套美酒、奋斗教育、陕坝美食目前已成为杭锦后旗的亮丽名片,“塞上粮仓”“北国酒都”已成为杭锦后旗的代名词。
伴随着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杭锦后旗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华美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旗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了建设美丽幸福杭锦后旗新局面。
70年砥砺前行,70载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之初,杭锦后旗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075万元,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全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112.64亿元,增长了1047倍;农业经济不断提质增效,新型工业化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重大转变。
农业历来是杭锦后旗的“金字招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灿烂的农业文明,上世纪八十年代,该旗的吨粮田就被誉为“北纬40度的奇迹”,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以小麦、葵花、奶牛、肉牛为主的特色产业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粮食产量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78亿斤增长到10.2亿斤,增长了13.1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954万元增长到63.25亿元,增长了663倍。近年来,我旗紧紧围绕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发展定位,按照“三区三全、两轴三线”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建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129万亩。与国家、自治区、市农业部门和科研院所携手合作,建设“四级联创”“科技小院”等科技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四控”行动,打造清洁的产地环境,推进全域种植业绿色可持续发展。2018年成功入选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重要粮食生产功能区、河套向日葵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奶牛养殖大县、全国畜牧大县,成为全国唯一的“四区三县”共建旗县。全旗有3家企业12款产品被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河套白酒走出国门,旭一牛肉登上北海舰队,杭锦后旗甜瓜、三道桥西瓜等一大批特色产品远近闻名,这些都是大自然对辛勤劳动者的无私馈赠。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以来,杭锦后旗始终坚持绿色无污染的工业发展理念,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和循环经济产业,实现由白手起家到繁花似锦的跨越,全旗工业总产值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21万元增长到29.63亿元,增长了2449倍。我们依托农牧业资源优势,围绕精深加工和资源转化,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先后引进伊利、中粮、国电等国内知名企业,培育了亘恒、旭一等一批优秀本土企业,形成了酒类、乳品、肉类、果蔬、籽类、粮油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品精深加工和附加值不断提升,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生物有机肥料等新型产业加快发展。河套酒业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北方第一窖”“中国名酒”等荣誉称号。河套酒业、旭一牧业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自治区“优秀民营企业”称号。
服务业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也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70年来,杭锦后旗现代服务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咨询、文化旅游等业态快速崛起。2018年全旗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06亿元,是1978年的168倍。近年来我旗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相继建成河套酒业工业旅游4A级景区、走西口民俗第一村、沙海湖汽摩运动中心等景区景点,塑造了梨花节、麦田文化旅游节、非遗文化展、民间年猪文化节等四大旅游节庆品牌,成功举办“戈壁天堂”线下文化创意活动,还有地地道道的陕坝美食,承载着根植于游子心底的故乡记忆,彰显着“天赋河套”的独特魅力。
城乡环境是群众美好生活的依托,杭锦后旗着力建设生态宜居新杭后,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6、G7高速公路、110国道、311省道、京兰铁路、临策铁路穿境而过,公路总里程达2137公里,通村油路覆盖率100%,打造了县与乡、陕坝与临河“半小时交通经济圈”。陕坝建成区达1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0%,城区绿地面积达589万平米,被评为“全区十大魅力名镇”、自治区园林县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整治村庄998个,一条条泥泞的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小油路,一座座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漂亮的砖瓦房,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智能家居、网络宽带、私家轿车等都已变为现实,院落整洁、绿树成荫、生态休闲的新农村美景随处可见。
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殷切嘱托。这些年来,杭锦后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点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加强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沙草、林果、旅游、光伏等产业,实施河湖联通工程,太阳湖、北郊湿地等生态修复保护得到加强,天蓝水碧、草绿沙净的生态美景吸引着八方游客。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杭锦后旗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7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福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652元和18160元,是1988年的38.2倍和20.2倍。近年来,我们举全旗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创新实施“十个一”工作步骤,累计帮助8494名贫困人口脱贫,3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实现区贫旗摘帽。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建成一大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惠民项目,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创新社会治理,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杭锦后旗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全旗各级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推行党员全链条管理,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