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一个月出生数少于死亡数的猪场,那不是灾难,而是幸运,因为不论什么事,只要是到了谷底,那必定是快速反弹。但反弹的速度却是由人来掌控的。
我曾经遇到这样的猪场,产房、保育、育肥的死亡率都很高,产房自实行效益工资制度后,死亡率很快降了下来,但保育舍员工却没有胆量实施效益工资,因为他们心里没有底。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工作后,猪场部分员工愿意尝试效益工资制度,但需要场里给拿出一套成熟的方案。
为此,我们制定了新的保育操作程序:
1、 合格猪才能进入保育舍,35日龄转群时最低体重不低于6公斤,无病;
2、 转入后继续使用开口料一周,在使用3-4天时开始更换;
3、 转猪前对猪舍要求干净、干燥、无残留病原,空舍一周。
这三点看似简单的程序,却是成功的要点,特别是第三条。
首先说干净,不同的人看法是不同的;我们的要求是不但看得见的外表是干净的,而且看不见的地方也是要干净的,特别是漏缝板的缝隙;以前的清洗都是直接用高压水枪冲洗,外表冲干净了,但缝隙无法冲洗到;所以我们要求把每块板掀起来,冲洗干净后再放好。如果有残留的脏物,就会有上批发病遗留下的病原,病是无法控制的。
这一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遇到了阻力,因为猪场保育床40cm高,保育床的支架在遇到水后是光滑的,员工在上面工作一不注意就会掉到床下,摔过几个人后,许多人都胆怯了。
开始认为是方法不对,我上床试验,也被摔下去。
尽管有人摔下去,但这种方法还是坚持了一段时间,生产情况明显好转。保育主管代表员工找到我,说员工工作不好做,是否可以取消掀板冲洗的步骤。我当时的答复很简单,方法是大家认可的,就要坚持去做,如果你觉得说服不了员工,不能执行的话,我们可以考虑换一个人;除非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办法。保育主管考虑到面子问题,还是坚持做下去了。
当然我们以后找到了许多可以不摔人的办法,如架设临时不滑的板,或者把漏缝板先放到地面再冲等。
这个办法的使用,使该场保育保持了长时间的生产稳定。
前几天,在罗辑思维里听到一个故事,清华大学的学生并不是比别人聪明,而是他们都有一个做事要做好的心态,如果我们每个养猪人也都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就是养猪界的“清华学子”。
启示:我曾说过,养猪的诀窍是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这里的关键是做,如果不做,一切等于零。
推荐阅读
猪场产房常见的十大漏洞
母猪难产的判断及处理
猪场的精细化管理,应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