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多是靠自己摸索与俗话、谚语中学来的。比如这句“春不捡鸡,冬不捡兔”,就应该是世代相传的俗话。它讲得有没有道理,是否有科学依据?我们来分析一下。
身在农村,人人对鸡与兔都非常熟悉,鸡是家养的,兔是野生的。虽说兔也有家养的,但养兔者少之又少,很少有人花费时间去养兔,耗时长,价值不大,费时费力回报小,养兔不划算也。
世间生物,能飞的、能跑的、能游的,都有一个定律,那就是“生命在于运动”。家养的鸡,也是如此。春夏秋季,鸡放出后四处觅食,活动量大,身体健康。冬季来临,万物枯竭,鸡外出难寻食物,主要靠主人撒粮喂养。加之天气寒冷,鸡不愿动,鸡缺乏运动。
无运动,鸡的身体素质下降,抗病能力降低,当有什么“风吹草动”之时,很容易生病。春季来临,万物复苏。春天生命力旺盛,若遇鸡死现象,必定是病。春季鸡死者,多因病害,不能捡而食之,因为病菌病毒有害人体,故而弃之不食。
这是很多代农村人的经验总结,很有道理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春不捡鸡”的说法,前人告诫后人,春天不捡死鸡,勿煮而食之。这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家人的生命。
兔子野生,生命力极强,有着强大的抗寒能力。酷寒天气的北方,森林里、草原上都有野兔奔跑,说明它们抵御寒冷的能力是很强的。如此强大抗寒能力的野兔,应该是生龙活虎,如何会死呢?那就一种可能,即病害。
人类是这世界最聪明的高级动物,但世界之大,很多事情是仍然需要人类进一步探索的。野兔冬天为什么会死?当然不是因为寒冷,那多是因病害而死。何病至此?作为普通农民,是不得而知的。不知者不碰之,所以便有“冬不捡兔”之说,因为捡而食之,有害健康啊!
客观讲,“春不捡鸡,冬不捡兔”只是古人总结而来的生活经验而已,当时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甚至连科学的边儿都沾不上。但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这一点,我们都很珍贵。
当然,古人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放之于当今科学发达的时代,是难不住我们科学工作者的,他们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一定是能找出春死之鸡、冬死之兔与科学理论结合点的。只是我们作为普通百姓,不懂这科学的事情,不便发表意见而已。“春不捡鸡,冬不捡兔”是否有科学依据?我想将来的一天肯定有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