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而存,顺势而为,御风而行(依法而存,顺势而为,御风而行)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殖技术 219


依法而存,顺势而为,御风而行(依法而存,顺势而为,御风而行)

我爱你不是那么高深的事情。不要误解。我爱你不是我要给你什么,不是给予,不是证明。是要阻挡外界对你的伤害,这个伤害包括我可能对你造成的伤害和来自外界的伤害。我要保证自己不伤害你的同时,还要阻挡外界可能对你造成的伤害,这叫我爱你。这可以从《熔炉》那里借用一点智慧:我们那么拼命、那么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被这个世界改变。说白了,爱是一场守卫战,爱自己还是爱别人都一样。守卫什么?可以简单类比为我们心中的伊甸园。

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大伙在家宅久了,捉急应该是普遍的心理。为什么呢?抛开物质的原因,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待久了跟坐牢有什么区别?看不透这一点,产生这种心理就是形式主义的逻辑必达。只有你意识到,世界也是一个更大的监牢,心中无牢便无牢可坐,你也许会在供养充足的前提下怡然自得。我们会将目光移向大大小小的屏幕,刷剧看综艺、游戏短视频,而这种代入感带来的安慰和刺激得来的快感来得也快,去得也快。我不会批评谁,说这是浪费生命。生命本来就是拿来浪费的,只要你不觉得是在浪费生命,那你就是在享受生活。

就我个人而言,胃口太挑,能看得下去的综艺不多。有不少节目还注明是春节前录制,它会提醒我一种社会道义:同胞在受苦受难,我怎么可以关门享乐?当然这很虚,很矫情。它是人强加给商业的一种虚假慈悲。商业本来就是最大的慈悲,无需乔装打扮。扯远了。

午饭的时候,打开了《奇门遁甲》,作为下饭综艺来看。前面的故事情节也算吸引人,深度上也植入了一些对阴阳八卦的解读,女主也甜美可爱,要比林允刚出道时好看。但是到结尾的时候,男主突然爆发:“我既是天地,我既是万物……”然后把妖王打得落花流水。

我就是在这儿出戏的,我发现它这个突然的拔高缺少铺垫。我便想到我前面某篇文章中也出现了“我既是佛,一切不管”之类的句子。我有点汗颜,就做事而言,可能我还是心急、缺乏耐心。看来我要好好练练这娓娓道来的功夫,以便我日后去卡内基音乐厅。

综艺显得青黄不接,便出现了这种宅家录制的隔屏综艺。原来的综艺,我们隔一层屏幕就能看到,现在可倒好,隔了好几层。关键不在这儿,关键是录制地点选在了明星家中。俗话说仆人眼中无英雄。离开包装的明星很容易“露馅”,所以看这种综艺增加了观众的心理负担。绝大多数明星还是选择用一块幕布来挡住家中的境况。我倒不觉得他们不够真诚,这恰好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因为我知道他们也需要守护最后的伊甸园。

这伊甸园已经出现两次了,我们不得不去重读一下这个《圣经》故事,看看它到底在隐喻什么。

说呢:从前,在上帝的伊甸园中,人类的祖先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一起。后来。蛇引诱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夏娃又拿给她丈夫亚当吃。于是两人的眼睛就明亮了,看到了自己赤身裸体,感到了羞耻。

上帝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就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上帝还惩罚他们,男人终身要劳苦地从地里刨食,女人则要承受生育的痛苦。

关于这个隐喻,我借用石勇老师的分析来解读一下:当我们刚出生的时候,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刚刚发育,还没有一个“自我”,没有所谓“自我意识”,此时,母亲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我们就像亚当和夏娃一样,没有什么善啊恶啊美啊丑啊羞辱啊之类的观念,也没有痛苦。这就像伊甸园。

而当我们有了“自我意识”后,母亲就不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了,那种伊甸园里的安全感也就没有了,就像亚当夏娃吃了果子之后,眼睛“明亮”了。

于是,人生开始了,痛苦也开始了。

我看到有位朋友在安慰我,要我等一个人,说等到她,一切都好了。也看到朋友的朋友在说,好的都在后头。谢谢大家,不用安慰我。生老病死我都怕,但我天不怕地不怕。怕是躲不过去的,出了伊甸园之后谁都怕。怕伤害、怕欺骗、怕侮辱、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也怕自己瞧不起自己、甚至怕自己瞧不起别人,怕失去、怕不安、怕不确定性、怕无常……我不怕了,明白吗?不是因为我脑子出问题了,傻掉了,对恐惧没反应了,是我了悟了,怕就怕了、安就安了、吃就吃了、拉就拉了。只要这个世界不再来伤害我,就不再有对抗,不对抗就自由,我就自由了。哪怕这个世界还要来伤害我,我也随缘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跑不掉死了算逑,终得永远的长眠。那些死于疫情的人冤吗?死人从不喊冤,如同婴儿一样。冤在活人的脑子里。“冤”让你活着,那你活得很冤。痛苦让你活着,那你活得很痛苦。快乐让你活着,那你活得快乐。你活在“忘我”“无我”的境界中,那你几乎活在伊甸园。但你别忘了:是“冤”、是痛苦、是快乐、是无我让你活着,那么活着就要体验这些人生况味。

所以缘起缘灭,生老病死,生住易灭,行大道也。人是活得不冤,死得不冤。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特来解释一下,人生好的都在前头,就是那个所谓的伊甸园。这是一层,另一层意思做个延展。

人生只有一次,后面都是赝品。以恋爱打个比方,第一次还能云里雾里,飘飘欲仙,第二次第三次就只剩下屁股脸蛋、柴米油盐了。

情感是基于什么?秘密。没有秘密就没有情感。

举个例子:一个中年男人,事业小成,家庭美满,帅气自信,气宇轩昂。他只要对那种花季少女花点小钱,费点心思,不说一骗一个准,十个就能上手八个。换成十个同等阅历的中年妇女,排除掉中年男人油腻、女人如狼似虎的影响,他能成功几个?肯定没那么多。为什么?秘密啊!信息不对称啊。哪个心智健全的中年妇女不知道男人肚子里那些花花肠子?可是花季少女懵懂无知。他太知道小女孩需要什么了,爱情的幻觉、安全感、虚荣心等等。特别是针对那种原生家庭低能、不能提供这些东西的女孩。如果这种女孩的第一次恋爱发生在这种男人身上,被甩被伤害以后,她可能终其一生还会寻找这种大龄的男人。如果你仔细观察生活,懂一点心理学的知识,人在配偶的选择上,男孩往往会找一个“妈妈式”的恋人,而女孩往往会找那种“爸爸式”的恋人。这里没有亵渎之意,是说那种内在的情感模式非常类似。为什么呢?人就是想回到母亲的怀抱中去,回到最初的伊甸园。只有那里人才会觉得最最安全。这是根源。

而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什么人、什么事情,他是什么反应,得到怎样的内心体验,这就叫初体验,这才是人生。如果这个体验是愉悦的、积极的,那么他会渴望再次体验,他会不断回忆,或者制造类似的经历,这都是在复制当初的体验,也就是赝品。如果这初体验并没有那么愉快,而让他难受、羞耻、觉得不安、受伤害,结果就会造成心理创伤,再次面对类似的情景,他就会逃避、过激反应、形成一系列复杂而又个人化的反应模式。这就是痛苦的根源。也就是说,我们是被伤害之后才会感到痛苦。是这个世界在伤害我们的时候没有人保护我们,而我们无力自卫。甚至那些可能提供保护的人早已加入了“这个世界”,一起来伤害我们。所以我们成长的过程不是要去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不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

另一个很悲剧的事情叫做规律,边际效益递减就是其中一条。人生中所有经历,往往只有第一次才最难忘,就是在诠释这个规律。所以偏安一隅、人变得固定和保守之后,有了安全感就必然有溺水感,吃了苦才会觉着乐。但如果没有新体验进入我们的生命,那么生活会一日一日地重复,体验到的那些乐趣也会递减。更何况还有生老病死自然大律,谁也逃不过。所以选择了生于“安全感”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就是选择了“死”。如同人一生下来也就开始了死亡。庄子讲方生方死,琢磨琢磨。人的精神内核来自新经验,看看《一个人的朝圣》中的那个老头,耄耋之年怎么为自己活了一次,也许会给你点启示。

那么我们学习、认知、了解各种知识、掌握各种规律和技能、见识世界,是为了做什么?就是为了武装自己,使心智臻于完善,依法而存、顺势而为、御风而行。这样我们才有能力保护自己、爱自己、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所爱的事物。

那么什么叫爱?你可以划回去读第二遍了。

标签: 依法而治循法而行的意思 依法而存 顺势而为 御风而行 顺势而为法贵天真什么意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