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县志》(光绪版)续
按:本篇对山的描述,大部分都比较详尽,不但有山貌和周边环境,也把当时发生的事情和传说也记录下来了,读起来很有味道。同时也注意突出重点,对虎窠山、里口山和文山也多下笔墨,很有价值。尤其是里口山,今天里口山建设得这么美丽,也不妄古人的用心。
管山在城西北三十里,巍然独秀。有石洞三:一在山麓,洞口石齿嶙峋,上尖下廠,深邃不可测。执炬以往,风来炬灭,屡然屡息,终不敢入。中一洞,石门排列类双扉,阴霾晦冥,遥望洞口,嘘气成云,若吐纳状。近峰之巅,又有一洞,圆如环,周围无石,亦无草木,而滑泽阔平,似履坦途,时幻作楼台亭榭,奇卉林岚,须臾间变化无端,盖山市也。
管山西北数里余,有山曰英武。双峰夹峙,突落突起,参差罗列,有若关然(注:像山关)。又西北曰天马,山势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其东北小山曰小天,层岚错叠,蔚然深秀。
朱紫山在城西北二十五里。石髓中流出泥水皆朱紫,因以名焉。泥制为器,泽润而坚,叩之有声。
邑西北有七松岭,岭皆种松,故名其六岭。岿然而起,古松郁盘,状作龙鳞,曰香炉顶。距城二十余里,下有台,如鼎足峙立,一曰老人台,高丈余,广(注:面积)倍之,有石类羊形,俗又呼为老羊台。台侧有石池,口若巨瓮,水深二尺许,澄清甘冽,经年不涸。久旱池水溢出,环流台下,三五日内必雨,农人以之占雨,恒验。
元葆顶在城西北四十五里,有将军庙,不知建于何时。虽渐剥蚀而甃(注:zhou,砌砖、装饰)石如砥,神像巍然。自山径西下,曰珠山,亦有古庙。又转而西曰五庐顶,鸟道崚嶒,人迹罕到,旧闻麻姑飞升,实始于此,仙迹犹存。山之巅雾常不散,俗又呼为雾露顶。又西有一山相并,传为黄巢(注:唐末菏泽人黄巢,私盐贩子,传从今荣成宁津竖旗起义)平后,逸酋曾匿此山,山多怪异,水尤腥秽。
密山在城西二十五里,东连木渚(注:河名),西接崮山,幽岩秀石,多奇形怪状。又有石名怖鸽崖,如鸟之淩虚而翔也。山之阳有石屹立相向,曰石门,门之左右曰貉子洞、野豬沟。南折而东,有石洞,中阔可容百许人。其上牡蛎壳。旋转错出,山故多狐,晨夕间辄学儿语,作鸡鸣。山中古刹颓垣,不知建自何代。旧有园址,亦复荒废。
邑人赛珠密山诗。
我爱孤峰秀,开轩入户櫺。
石屏苍矗矗,松盖翠亭亭。
仙子掇瑶草,幽人觅茯苓。
谁怜荒僻地,载酒赋山灵。
长学山在城西四十里,汉郑康成隐此教授生徒,有康成讲堂,今为圣皇庙。山南即元招讨使刁通(注:元朝著名将领,文登米山长山村人)故里。
岊山在城西南五十里。(岊音节,字书山曲曰岊。《府志》作粑山,误。土人亦读作粑)(注:字书指以解释汉字形体为主,兼及音义的书)。山上石笋林立,山北即江苏巡抚徐士林(注:徐士林(1684-1741年),文登人。出生农民家庭,29岁中进士,曾为皇子皇孙授课,乾隆皇帝也在其学生之中。乾隆五年在江苏巡抚任上病逝,终年五十八岁)故居。士林,晚号岊山老人,以此南为岊山口,为宋村诸处往西府孔道。咸丰十一年修筑圩墙,以御捻匪,关门屹立,形势巩固。
虎窠山俗名虎口山,在城西南五十里,木渚河南岸,平地突起,峻险崚嶒,独障木渚河下流,有砥柱之势,山脉西亘岊山,东控大海,内无实土,皆以怪石,句斗成形,石多孔窦,间杂青赤黄绛诸色。山后有洞,延阔丈余,旁穿小洞,口狭而深,或投以火,其烟辄缕缕自山隙间出,亦一奇也。
邑人于观贞游虎窠山诗
虎窠玲珑陡而截,昔我尝听乡翁说。
似言驱石秦皇时,鞭笞蛰虬走捩狘。
遥指海门须爪张,逶迤东下始一泄。
引颈吸水歘(xv突然、急促)渴怒,大河横拦回峰结。
石笋周环不知数,透皱瘦笔难添缀。
巑岏(注:cuán wán,高峻的山峰)破碎蜂窠同,片石轻作鸿毛撇。
天根月窟一时穿,踏足响答幽潜彻。
直北巉岩削不成,悬崖万钧一发掣。
背肋劈洞何深广,垂乳斑驳凹复凸。
红如炉鍜(注:xia,保护颈项的铠甲)黑烟煤,毋乃烧天电光瞥。
不然神剑破云飞,夜斩重泉老蛟血。
岂有青蛇双噀(注:xun,含在口中而喷出)火,穿穷地肺作陶穴。
或则女娲补天日,炼枯石髓山为裂。
余向闻此颇掉头,好事有口譬一吷(注:chuò,饮)。
自客桥南三月余,隔河梦游才叹绝。
却怪常怀五岳心,而此不识眼真劣。
今朝出览果快然,清泉煎茶容对啜。
忽忆去岁岊山巅,立马愕顾心早折。
改岁春残到此游,采采幽芳薄言缬。
地僻人稀山更空,几曾惯停长者辙。
俗士相看无好诗,翻惹林泉强饶舌。
我颇有奇思一题,腹枵转讶肘谁掣。
落日亭亭吟未成,揖谢山灵暂告别。
注:于观贞诗中有“自客桥南三月余,隔河梦游才叹绝”,诗是描写虎窠山的,其中的“桥”应在山的附近,而这个桥也不应该是普通的无名小桥,当时他住在哪里?因手头资料有限,敬请行家指点。
柰古山在城东北九十里,威海司(注:威海设卫后,建立威海卫指挥使司,衙门坐落在卫城东街,今和平路偏东)西,东枕大海,城踞半岭,故卫治主山也。
古陌山在威海司北,秀削如屏,西北峭壁临海,下有洞名水龙窝,状如城门,乘舟入,蜃气腾上,不敢久泊。岁旱,洞起云雾则雨。其西又有旱龙窝,口细如缶,匍匐入内,容数十人。然炬照路,百窍烟飞,亦奇观也。又西北海中,有巨石,圆而色黑。相传明万历初,陨星于此化为石,今名星石。
雕窠山在威海司东北六里,孤峰特起,人迹罕到,惟雕育雏其上。明季土人多避兵于此。
松顶山在雕窠山西,上平廠(注:似为敞),可容数百人。明季避兵获全甚众。
老鸦山在威海司西南三里。天旱祈雨,辄兴云,黑如群鸦,故名。又名喜雨顶。
挂榜山在老鸦山侧,遥望如列榜,故名。
佛儿顶在挂榜山东,岁旱,见云生顶上即雨。
里口山在挂榜山西南。明董指挥建兰若于此,其别业在焉,饶台榭林木之胜。
里口山中的王家疃
明董祚昌山园记
威城之西,逶迤而南,复盘桓于东二十里许。四面山合,一径斜穿,飞峙流泉,鸟啼花落,四时堪怡,不亚武陵桃源,董氏里口山园也。董氏原籍南直濠州虹县(注:今安徽宿州市)斗门村人,先世始祖随明太祖起义采石(注:即采石矶,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南岸)。二世祖从成祖血战漠北,授明威将军。三世祖扶御驾北征,遭土木之变(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31日)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没于疆场。四世祖于正统间外选威海,遂世居威海焉。海滨寥落,随分安居,有宅一处,在西门里之南,前后左右仅数十武(注:武为半步),修佳城于北山之廉(注:边)脉,脉顶下离城而西十五里买福德庄。又东五里治别墅,即里口山焉。于北海滨买田庄一处,后分族氏居之此,支相延五世。此五处者,皆历威始祖所治,屈指到威二百余年,相传八叶,朝代两更,此地尚为董氏,有甚可喜也,亦可畏也。五世祖于此山建庵三楹(注:一间为一楹),供佛饭僧。六世祖赴都袭替(注:袭荫官职),甫授官即卒于京,七世曾祖庵峰公尚在襁褓间,赖祖父抚养而成,优游(注:生活得十分闲适)泉石,吾祖筠山公得之于晚年,髫龄(注:幼年)任事(注:担任大事),天性纯良,好植树木,不贪世业,日日于此山修理田宅,山园渐为广阔。余父肖筠公未五十即致仕,侍养二亲,因叔父葵阳公游宦于邓,后升武林,卒年五十四。吾父淡于此事,视富贵如飘风惊电,无足羡者。斋素修真,供佛建庙,乐志泉石,随意花鸟,以为清赏。辛卯岁季冬朔之十日,预定去期寂然而复今,而后为子孙者,生于斯寝于斯,其所系綦(注:极)重矣。
此地山峰无数,乾地(注:指方位)有佛儿顶,峰头圆静,半崖天际,坎地(注:指方位)有铁拐山,势如双髻,飞瀑千寻。艮地(注:指方位)有布袋庵,古布袋和尚修养之所,尚有石洞、石塔遗址。震地(注:指方位)有麟角口,一峰耸天,两岩对峙,只容单骑离上,一山直插天表,嶙峋异常,白云缭绕,仙人出没之窟,古名牛仙山,相传昔年人牛俱成仙去,坤山土冈,逶曲回抱,水口形如鸟舌、鹤胫罗列其上,兑(注:似古字义锐)山名小西天,峰高难攀,三摩净地,此皆天成地造,非人力所能为也。山之胜不可尽数,岚树巧于逞境,果杪巧于蔽阴,亭阁巧于据胜,花草巧于承睐,怪石巧于取态,其树则万松鳞鬣(代指松树,鳞喻松树皮,鬣喻松针),千柞郁苍,柏桧、冬青、柏油、菩提、杨、枬、柳、椿之属。其石则六通,一孔虎踞豹蹲,矛头剑脊之属。花草则梅花、海棠、牡丹、芍药、忘忧、丁香、紫薇、瞿昙(注:具体含义待考)、葵菊、玉簪、紫荆、耐冬、剌梅、凤尾竹之属,亭阁则发真庵、八角楼、蟠桃宫、奎星楼、降魔殿、长春洞、翠虚洞、慈悲池、双翼亭、奉国祠、来西阁、乐真亭、志善亭、火德殿、地藏宫、白衣亭、佛眼池、观音堂、土地祠、明威庄、含虚园,此皆祖创其始。吾父数十年来拮据而成者,在山静修三十余年,时时玩赏焉。今奄然(注:忽然)捐馆,果树含泪,野鸟衔悲,其山岚被火焚者二。幸树之大者尚擎,翠盖果树,卉草未免荒芜,亭阁泉池亦多倾圮。余思树有根水有源,祖宗之物非可轻者,今于损坏者略为修葺,使弗废坠,即祖宗之手泽常存。
余于东岭自筑静室一所,名友诚居,前建一枝亭,后筑倚云斋,摆脱俗缘,以修净业。想从来产业能为子孙有者,至二百余年,乔木森森,奕世(注:代代)绵绵者几姓?今薄山虽荒僻,幸置海滨寂寞之乡,与兄、若弟(注:年幼的弟弟)管理之,吾子侄当共念祖泽之远,勉为孝子。吾固知山园之常为董氏有也,噫,古来名公大人修山园者亦多矣,其山园之常为子孙有也,吾知之不常为子孙有也,吾亦知之盖山园常在天地间也,吾生若寄(注: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不常在天地间也。姑为之记,以俟后之子孙共相勉旃(注:zhan,之焉的合音),传之永永。
注:董祚昌所记山园,在今环翠区张村镇里口山中的王家疃村。董氏山园系明成化年间袭卫指挥佥事、董氏五世所建,以后代代扩建。清初由董氏十代孙董祚昌、董祚远、董祚丰等续建而成。据网友介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后还有不少遗迹,包括八角楼、火神庙、南海大士庙等,后被拆除。据网友文介绍,董氏庄园诸多建筑中,八角楼最广为人知,楼分为两层,按东西南北设置了四个大门。屋檐上有很精致的雕塑,画有神兽等,门窗都是紫色的,在阁楼上,能远眺周围的山峰。北面山上原来有一座火德庙,庙里供奉着雷神。董氏庄园还残留两块残破的石碑以及配碑,上面的碑文仍清晰可见。碑文上刻的是董祚昌撰写的《山园记》和《地僻诗》。山园的遗址在王家疃村村委办公室后不远处,庙四周的院墙现在依稀可以看到,柱子的底座、碑座、里屋的门枕、黑色瓦片散落一地。在庙的西侧有一间石头房子,是当年看庙人住的地方,如今,看庙人的子孙依旧守护着庙的遗址。
金线顶在威海司东南二里。康熙间守备李标谓巽地,高耸,利于科名,建塔,其上半截而废。光绪九年筑鱼雷营(注:清末从西方引入的专业士兵教学、管理和储备机构)于此。
莲峰顶在威海司西里许。
猫头山在威海司东北,形如卧猫,江南人呼为猫女山。
文笔峰在威海司南一里,为文庙案山(注:风水中的说法。吉利,出官出贵。案山又称迎砂,是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即距穴山最近而小的朝山延伸略高出明堂的这一部分坡地。与案山相对为远者则为朝山。通俗的说法,穴山即葬坟的山,案山就是穴山前面较近的山,就像案几一样,朝山也是穴山前面的山,只是隔的更远点,有点朝拱穴山这边的就是朝山)。国朝贡生夏士彦等建塔其上。
仙姑顶在威海南,竹岛寺之西,山距县城八十五里,羊肠回折,最为险境,俯视北海,宛在目前。四顾群峰,皆如部娄(注:小山丘),有郭仙姑庙。宋景德四年,辽人所立碑。详寺观。
丰山在城东北二里,屹然如屏,为一邑主山,山下即县城。
文山在城东北一里,一名文登山,召文台在其上。《寰宇记》,古老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
文山召文台
按,元和志,文登山在文登县西北九十里,一说崑嵛山,一名闻登山,亦九十里。古书传刻多讹,当以《寰宇记》《齐乘》为是。
明尚书王思诚文山怀古
崑嵛雄跨东海边,盘桓百里势绵延。
嵯峨不知几万仞,七十二峰青摩天。
关西神师旧修炼,烟霞洞启犹宛然。
古来麻姑亦隐此,三见沧海变桑田。
渺茫有无果可信,父老至今相流传。
秦皇汉武信方士,东游几度求神仙。
世间那有不死药,海中谁独长生年。
翘首东望鸡鸣岛,石桥龙口横苍烟。
临淄王瀛文山怀古
鹿走中原几劫灰,召文还峙旧秦台。
功成自勒金泥颂,运去谁兴麦秀哀。
壁谢滈池狂燄歇,惟惊博浪属车回。
谁知朱雁兴歌后,早有铜仙下泪来。
昌乐阎学海文山怀古
石危径细倚孤筇(注:qiong,一种竹子,可做手杖),上到巉岩第几峰。
控海军容屯虎豹,随潮云气幻鱼龙。
赤松遗迹真堪访,绿发仙人未易逢。
惟有三山风力远,隔林吹过午时钟。
邑人赛玉纮登文山有感
注:赛玉纮,字冠夫,号勺海,又号慵斋进士。清初山东文城东关人,后迁七里水头建村,为七里赛姓始迁祖。修文登康熙壬子志
莺语春风度,脩然树杪(注:miǎo,树梢)行。
四山团野色,两水抱孤城。
黄石终埋姓,丹砂可避名。
奏宫何处是,但见暮烟横。
邑人吕琨文山登眺
登台春暮望,此地一为雄。
海幹蓬莱北,山根大白东。
文章星宿聚,道法古今同。
碑碣曾无字,翻能眼界空。
邑人刘储鲲文山怀古
两水弯环处,人家浸碧虚。
山从鞭石后,文亦劫灰余。
老树秋烟暝,寒花晚照疏。
秦碑竟何处,临眺几踌躇。
邑人林钟岱登文山诗二首
不尽探幽兴,屐痕穿碧苔。
残碑留汉篆,老树抱秦台。
风静松花落,云开野鹤迴。
拂阶閒坐久,旷矣绝尘埃。
岂有坑儒者,而为召士谋。
从来留古迹,我辈足周游。
野旷千峰出,天空一雁秋。
祖龙杳何处,风雨海东头。
香山在丰山西,为县城后障,亦曰北山。山多古冢,累累如北邙(注:bei mang,在河南省洛阳市北,是秦岭山脉的余脉,王侯将相多埋于此),有泉曰香水,其西南为香岩寺,因山得名也。
五魁山,一曰五峰山,在城西三里,旧名横山,宋家河、郭家河、抱龙河于此合流,山当其冲,为下流关锁,横列如屏,堪舆家(注:风水人士)谓之挂榜山。国初知县李荫澄筑五顶于上,盖取五魁之义,人因呼曰五魁山。邑人宋启元《寿李明府序》力补横岫龙气,由以祥昌。谓此山也。
五箇顶在城南十里,五顶相连,尖峰峭削。旧志:南去十里有石羊口,东去十里有卢山。
凤凰台山在城南三里,为县城案山。
豹山在城西南三里,北对五峰山,南曰豹山汪,有明时银矿洞。
文笔峰在城南(注:与威海司的文笔峰同名,为不同的山峰)五里。明天启初,知县石三畏建塔山上。崇祯十一年,知县韩士俊重修,石刻《鲍春鳌记》。国朝嘉庆辛卯赛学澂重修,道光十五年、光绪二年相继重修。
棋盘山在城东南三里,石上有棋盘,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