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地生态鸡舍类型和特点
在进行鸡舍建筑设计时,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鸡舍的类型,既考虑为鸡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又考虑降低造价、减少投资。应该根据养鸡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忌在建设鸡舍时盲目高要求、大投入,也不要过于忽视鸡舍的建造,随意搭建。
1、完全开放式鸡舍
完全开放式鸡舍是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辅以人工调控或不进行人工调控的鸡舍类型。完全开放式鸡舍也称敞棚式鸡舍,鸡舍只有端墙或四面无墙。鸡舍可以起到遮阳、避雨及部分挡风的作用。有的地区为了克服其保温能力差的弱点,可以在鸡舍前后加卷帘,利用温室效应,使鸡舍夏季通风好,冬季能保温。 完全开放式鸡舍用材少,造价低,适于炎热地区及温暖地区。我国南方地区天气炎热,多使用完全开放式鸡舍。
2、半开放式鸡舍
三面有墙,正面全部敞开或有半截墙。一般敞开部分朝南,冬季有阳光进入鸡舍,夏季只照到屋顶。有墙的部分在冬季可挡风。一般在冬季可加卷帘、塑料薄膜等形成封闭状态,改善舍内温度。
3、有窗式鸡舍
这种鸡舍通过墙、窗户、屋顶等围护结构形成全封闭状态,有较好的保温和隔热能力,通风和采光依靠门、窗或通风管。特点是防寒较易做到,而防暑较困难。另外,鸡舍舍内温度分布较不均匀,应该根据鸡的特点合理安置在恰当的位置。有窗式鸡舍的窗户要安装铁丝网,以防止飞鸟和野兽进入鸡舍。有窗式鸡舍最多见。
二、林地生态鸡舍的建造
普通鸡舍一般为砖瓦结构,常用于育雏、放养鸡越冬或产蛋鸡。
1、育雏鸡舍
育雏鸡舍是饲养出壳到3~6周龄雏鸡的鸡舍。设计育雏鸡舍时主要要求鸡舍有好的保温能力,地面容易保持干燥,通风良好。平面育雏的育雏鸡舍,舍高2.3~2.5米为宜,跨度6~9米。多层笼养育雏鸡舍,墙高可设计得高一些,以2.8米为宜。育雏鸡舍不易过高,否则热空气体积变轻会聚居在鸡舍的上部,导致雏鸡经常活动的地面附近温度不够,浪费燃料,而且导致雏鸡发育不良。
育雏鸡舍的屋顶最好设天棚(又叫顶棚、天花板),天棚是将鸡舍与屋顶下的空间隔开的结构,能够加强鸡舍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能力,也有利于通风换气。常用的天棚材料有胶合板,也可以用草泥、芦苇、草席等做成简易的天棚。天棚结构必须严密,不透水、不透气是保温隔热的重要保证,建造时常被忽视。有天棚的笼养鸡舍一般为2.7~3.0米。笼顶到吊顶的垂直距离应保持1.0~1.3米,以利于通风排污。一般以每平方米30只雏鸡计算育雏鸡舍面积。育雏鸡舍与生长育肥鸡舍应有一定的距离,以利于防疫。
2、生长育肥鸡舍
生长育肥鸡舍主要用于林地放养时鸡夜间休息或避雨、避暑。生长育肥鸡舍要特别注意通风换气,否则舍内空气污浊,导致优质鸡增重减缓,饲养期延长。 林地放养时鸡舍建筑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生长育肥鸡舍的面积大小、长度和高度一般都随饲养的规模、饲养的方式、饲养的品种不同而异。
(1)塑料大棚
塑料大棚鸡舍可就地取材。塑料大棚鸡舍,棚舍的左侧、右侧和后侧为墙壁,可用土、土坯、砖或石头砌墙,前坡是用竹条、木板或钢筋做成的弧形拱架,外覆塑料薄膜,搭成三面为围墙、一面为塑料薄膜的起脊式鸡舍。 一般鸡舍的后墙高1.2~1.5米,脊高为2.2~2.5米,跨度为6米,脊到后墙的垂直距离为4米。塑料薄膜与地面、墙的接触处,要用泥土压实,防止贼风进入。在薄膜上每隔50厘米,用绳将薄膜捆牢,防止大风将薄膜刮掉。棚舍内地面可用砖垫起30~40厘米。 棚舍的南部要设置排水沟,及时排出薄膜表面滴落的水。棚舍的北墙每隔3米设置升1个窗户,在冬季时封严,夏季时逐渐打开。门设在棚舍的东侧,向外开。棚内还要设置照明设施。优点是投资少,节省能源。缺点是管理维护麻烦、潮湿和不防火等。
(2)简易鸡舍
主要在夏秋季节为鸡提供遮风避雨、晚间休息的场所。棚舍材料可以用砖瓦、竹竿、木棍、角铁、钢管、油毡、石棉瓦以及篷布、编织袋、塑料布等搭建。棚舍四周要留通风口,要求棚舍保温挡风、不漏雨不积水。用木桩做支撑架,搭成2米高的人字形屋架,四周用塑料布或饲料袋围好,屋顶铺上油毛毡,地面铺上干稻草,鸡舍四面挖出排水沟。 这种简易鸡舍投资省,建造容易,便于撤除,适合小规模果园养鸡或轮牧饲养法。
(3)移动型鸡舍
移动型鸡舍适用于喷洒农药和划区轮牧的果园、草场等场地,用于放养期间的青年鸡或产蛋鸡。 整体结构不宜太大,要求相对轻巧且结构牢固,2~4人即可推拉或搬移。主要支架材料采用木料、钢管、角铁或钢筋,周围用塑料布、塑编布、篷布均可,注意要留有透气孔。内设栖架、产蛋窝。底架要求坚固,若要推拉移动,底架下面要安装直径50~80厘米的车轮,车轮数量和位置应根据移动型棚舍的长宽合理设置。每一栋移动型棚舍可容纳100~150只青年鸡或80~100只产蛋鸡。移动型棚舍,开始鸡不适应,应注意调教驯化。
标签: 林地生态养鸡logo 林地养鸡 鸡室如何搭建 生态林下养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