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1882年的这天,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在柏林宣布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开辟了结核病治疗的新纪元。
结核病是最致命的传染病杀手之一。据估计,全球约20亿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可预防可治愈,早期干预可以减少传播,改善生活质量,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结核治疗主要靠药物,用药应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原则。
(1)早期是指应尽可能早发现早治疗;出现咳嗽超过2周、发热、盗汗、体重减轻,并且有结核病人、结核地区接触史,则应考虑结核可能,建议去医院进行评估。
(2)规律是指要严格按照医师制定治疗方案规律治疗。不能吃吃停停,治疗过程中不随意更换方案。
(3)全程是指要坚持治满疗程,初治患者一般为6个月,而耐药、或者复发的病人则需要更久。不要因症状好转就着急停药,这样会导致结核菌清除不彻底,甚至产生耐药菌,让以后的治疗更棘手。
(4)适量是指药物剂量不宜过小或过大。如果出现药物副作用,要与医生沟通,不要自行停药或减量;也不要为了追求疗效自己增加剂量。
(5)联合是指抗结核治疗需要用到多种药物,以提高结核菌清除率。强化期(通常2个月)需要联合使用四种或以上药物,巩固期(一般4个月)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以上药物。
肝毒性是抗结核药物的重要不良反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莫西沙星都有肝毒性。使用这些药物要避免饮酒或使用其他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氨基糖苷类需要监测听力和肾功能,乙胺丁醇需要监测视力。
抗结核用药多,疗程长,不良反应较常见,但结核病是一种严重且可致死的疾病,且会传染他人,因此坚持认真接受治疗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