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病毒磷蛋白P30的抗原区
Ping Wu, Andre D. Lowe, Yelitza Y. Rodríguez, Maria V. Murgia, Kimberly A. Dodd, Raymond R. Rowland, Wei Jia
DOI:10.1111/tbed.13533
2021年5月,期刊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发表题为《Antigenic regions of Africanswine fever virus phosphoprotein P30》的文章。
文章称,非洲猪瘟(ASF)是猪最复杂、最致命的出血性病毒病之一,影响猪的所有品种和年龄。在缺乏非洲猪瘟疫苗的情况下,可靠的实验室诊断和适度的生物安全措施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在未接种疫苗的猪体内检测ASF特异性抗体是诊断ASF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IPT)可用于ASF病毒(ASFV)抗体检测,然而,由于实验步骤的复杂性,IPT仅适用于作为确证试验。以ASFV P30蛋白为基础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被广泛用于ASFV抗体筛选,但其敏感性不能与IPT相媲美。
进一步了解ASFV P30的抗原特性,对改进以P30为基础的血清学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共开发了21株抗ASFV P30的单克隆抗体。在21株单克隆抗体中,确定了14株单克隆抗体至少包含4个线性表位的抗原区域,这14株单克隆抗体中有9株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实验(IFA)、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等血清学方法中可与P30发生反应,并且研究人员发现,抗原区3和4在宿主抗体应答中高度保守且具有免疫优势。这些单克隆抗体和P30抗原区3和4的确定为ASF血清学分析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
原文链接:
http://read.newacademic.net/#/sci-search-detail?id=S186516822105028
02
论非洲猪瘟疫苗的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Teshale Teklue, Yuan Sun, Muhammad Abid, Yuzi Luo, Hua-Ji Qiu
DOI:10.1111/tbed.13364
2021年2月,期刊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发表题为《Current status and evolvingapproaches to African swine fever vaccine development》的论文,综合叙述了非洲猪瘟疫苗的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高度致命的出血性疾病。该疾病给非洲、欧洲和亚洲养猪业,特别是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文章称,目前之所以没有适用的ASF疫苗,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该病毒的复杂性,它编码与免疫逃避相关的各种蛋白质;此外,对ASFV免疫保护决定因素的不充分认识也阻碍了疫苗的开发设计。由于还有许多ASFV的免疫生物学特性还未被确定,因此,开发一种有效的ASF疫苗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近期对DNA和ASF减毒活疫苗的尝试已被报道具有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减毒活疫苗已被证明具有完全的同源保护。裂谷热和蓝舌病等多种疾病的单环病毒疫苗也已经被开发出来,这些成功经验的推广将有助于单环ASF疫苗的开发。因此,研究人员预测,短期减毒活疫苗和长期单环疫苗将成为ASF疫苗的发展趋势。
原文链接:
http://read.newacademic.net/#/sci-search-detail?id=S186516822102014
03
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给国内猪群的
潜在途径
Ann Sofie Olesen, Graham J. Belsham, Thomas Bruun Rasmussen, Louise Lohse, René Bødker, Tariq Halasa, Anette Boklund, Anette Bøtner
DOI:10.1111/tbed.13538
2021年4月,期刊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Diseases发表题为《Potential routes for indirect transmission of Africanswine fever virus into domestic pig herds》的论文,对非洲猪瘟病毒传入国内猪群的潜在途径进行了阐述。
非洲猪瘟病毒(ASFV)自2007年传入格鲁吉亚以来,已在欧洲大陆和亚洲地区广泛传播。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确定传入国内猪群的确切途径,但大多数传入都归因于病毒的间接传播。在这篇综述中,研究人员分别论述了可能将病毒引入国内猪群的不同媒介,包括生猪肉、加工过的猪衍生产品、饲料、以被病毒污染的媒介和血液为食的无脊椎动物等。要想更加准确地对AFSV引入风险进行确认,需要开展实地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特别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材料(如垫料和饲料)以及吸血昆虫等。
从以上研究中获得的结论可用于不同传播途径的流行病学风险评估,这种评估可用于制定最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和控制策略。
原文链接:
http://read.newacademic.net/#/sci-search-detail?id=S186516822104014
04
基于等位基因的非洲猪瘟病毒全基因组
快速序列分型
DongyanXiong, XiaoxuZhang, JinXiong, JunpingYu, HongpingWei
DOI:10.1016/j.virusres.2021.198357
2021年7月,期刊Virus Research发表文章《Rapid genome-wide sequence typing of African swinefever virus based on alleles》,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等位基因进行ASFV全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的新方法。
非洲猪瘟病毒(ASFV)爆发期间快速、准确的分子分型对揭示ASFV的多样性和来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开放访问的chewBBACA软件,对41个公开获得的ASFV基因组进行分析,优化参数,寻找等位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的等位基因多达127个,覆盖全基因组的60%以上。
利用该方法对武汉地区采集的猪全血和猪脾组织的两个亚基因组序列进行了ASFV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ASFV基因组与我国较早分离的Pig/HLJ/2018株和DB/LN/2018株最接近,这证明武汉的ASFV与中国黑龙江和辽宁早前爆发的ASFV同源。
与其他全基因组分析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可以识别更多信息丰富的基因组区域,用于精确分型,并且对计算资源的需求更少。它也显示出了对直接从宏基因组序列组装的ASFV初级基因组的适应性。此外,通过等位基因调用发现,ASFV特异性遗传标记可用于临床诊断或广泛用于确定保守的治疗候选基因。
原文链接:
http://read.newacademic.net/#/sci-search-detail?id=S016817022107002
05
非洲猪瘟病毒内源性内参实时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Yin Wang, Lizhe Xu, Lance Noll, Colin Stoy, Elizabeth Porter, Jinping Fu, Yuan Feng, Lalitha Peddireddi, Xuming Liu, Kimberly A. Dodd, Wei Jia, Jianfa Bai
DOI:10.1111/tbed.13582
2021年6月,期刊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Diseases发表题为《Development of a real-time PCR assay for detection of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with an endogenous internal control》的论文,建立了一种基于非洲猪瘟病毒内参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一种高灵敏、高特异和快速的ASFV鉴定技术(Section 3.8, OIE TerrestrialManual, 2019)。尽管基于ASFV p72基因的实时PCR检测(又称Zsak检测)(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5, 437,112)已经被广泛用于ASFV的检测,但自Zsak检测方法设计以来的15年里,已经有更多的ASFV全基因组序列可用。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基于ACTB内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将该方法与改良的Zsak检测方法结合,旨在更广泛地检测ASFV毒株/分离株。为减少假阴性检测,采用猪看家基因β -肌动蛋白(β - actin, ACTB)作为内部对照。采用GenBank获得的8条ACTB序列和本研究获得的61条ACTB部分序列,以及GenBank获得的1012条p72序列和FADDL获得的23条p72序列分别设计ACTB和ASFV引物和探针,以确保更广泛的宿主和ASFV覆盖范围。对菌株/分离物的覆盖率、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评价,覆盖率结果显示ASFV菌株/分离株覆盖率较高,为98.4%(978/994);敏感性结果显示,本方法的检测限为6个质粒拷贝或每反应0.1 ~ 1 TCID50/ml;特异性结果显示仅检测到ASFV分离株和阳性临床样本中的病毒,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100%的特异性)。对26株来自不同国家的ASFV分离株的检测结果表明,该复合检测方法优于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Zsak检测方法,说明该方法可作为ASFV检测的替代方法。
原文链接:
http://read.newacademic.net/#/sci-search-detail?id=S186516822106025
信息来源: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