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理选留种鸭
在产蛋期来临之前,无论是公鸭还是母鸭都要进行严格的挑选,一般在1d、 90d、 180d分3次选育, 将符合品种特征的个体留下来。公鸭要求精神饱满,眼亮有神,胫粗有力,体重达标,精液品质好:母鸭要求体态匀称,外貌清秀,胸宽腹平,泄殖腔湿润松软。-般种公鸭的利用年限为1人2年,母鸭2年以上应淘汰,优秀者可适当延用。后期根据需要选择优良后备公鸭补充种群,对那些无配种能力、性欲冷淡或病弱的种鸭及时淘汰。
2.加强早期管理
①合理组群公母种鸭开产前分栋饲养,分群饲养,每群200~ 300只,在公鸭群中要以4.5 : 1的比例放入母鸭;种鸭开产前3~ 5周按公母比例1 : 5进行混群,保证公母鸭性成熟同步,同时将母鸭也均匀地分配到各个栏中去,以诱导其它母鸭的交配行为。
②体重控制育成期间, 每周末都应对公母种鸭分别抽样称重,根据样本平均体重与该品种父母代育成期标准体重的比较,决定下周喂料量,确保种鸭体重维持在标准体重土2%范围内;保证充足料位,视鸭体大小决定饲养密度,根据群内种鸭体重适时调群,保证鸭群拥有良好的均匀度。
③充足光照光照制度能有效控制种鸭性成熟时间,正确的光照时间和强度才能保证种鸭正常的性发育。一般来说, 公鸭每天需要12 ~ 14h 的光照才能刺激睾丸最大限度的生长发育,时间短于9h则会使睾丸的生长发育和精子的产生受到影响。因此,种鸭管理早期应该重视光照的合理性,保证充足的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满足种鸭生长发育需要。
3.科学日粮饲喂
①营养搭配严 格按照种鸭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标准,供给种鸭的日粮中要有足够的蛋白质和代谢能,同时补足钙、磷、矿物质以及氨基酸、维生素等,并适当喂给一定的青绿饲料。 尤其是夏季,养殖户应尽量降低高温对种鸭的不利影响,保证种鸭采食量,必要时在日粮中添加一定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可保证恶劣环境下种蛋的受精率。
②料量控制产蛋期应根据死淘的种鸭数量及时减料,以免出现种鸭过度采食而超重,建议产蛋期公母鸭使用不同的饲料,公鸭配制专用料。
4.创造适宜环境
①环境条件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加强通风管理,为种鸭生产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方面应给鸭群安静的饲养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操作程序,避免出现应激并造成疾病发生而影响种蛋的受精特别是夏季,公鸭精液稀薄且交配欲望不强,更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促进采食,防止种蛋受精率下降。
②加强运动给予种鸭足够的运动场地,适当驱赶,对于实行笼养的种鸭,公鸭最好采取半日制笼养,即上午封闭于一定面积的水上和陆地运动场,由其自由活动但不与母鸭接触,下午笼养于母鸭棚内,便于采精操作。
5.严格疫病防治
①卫生防疫制定严格的 卫生防疫制度,定期消毒场地和水体,保证饲喂工具和洗浴池水质的清洁卫生,要及时接种相应疫苗,有条件的可执行抗体水平监测。
②场地管理加强垫料管理, 及时清除圈舍地面上的粪便和杂物,经常检查产蛋箱、运动场、洗浴池等种鸭活动场所,及时修补坑洞,清除粪便和其他异物,以减少种鸭腿部的划伤、碰伤或扭伤,防止种鸭交配器官受到感染或损伤。
③疾病防治提高疾病 预防意识,严格种鸭的疫病防治,合理投放预防用药,治病时对症下药:日常管理中应注意观察鸭群,发现有异常者及时隔离、诊断并予以治疗,确定会影响产蛋及受精率者坚决淘汰;重点做好公鸭的“掉鞭”、母鸭的输卵管炎症、种鸭腿部疾病等的防治工作。
④合理用药种鸭的用药要合理选择,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生殖系统发育或种蛋受精有影响的药物,严格控制用法和剂量,减少药物残留和不良反应。
6.改进配种技术
①促进交配有 条件的可在夜间将公鸭和母鸭邻近隔开饲养,一可防止母鸭凌晨产蛋期间受到公鸭骚扰,二可激发公鸭的性欲,以提高次日混群交配的受精率。产蛋后期,鸭群内由于死淘而造成公鸭数量不足,可在夜间熄灯时放入一定数量的后备公鸭,不仅有利于种蛋受精率的提高,还可促进母鸭的产蛋。
②人工授精在当今的种鸭生产中已被普遍采用,它对于减少公鸭饲养量、提高种蛋受精率有着显著效果。实行人工授精时应注意采精和输精的操作规范,避免精液污染,合理稀释精液,输精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所用器械采用高温煮沸消毒,禁用酒精或高锰酸钾等药物消毒,因残留的药物对精子活力损害很大。另外,有条件的可定期进行公鸭精液品质的检查,对于精液量降到0.4mL以下,密度低于10亿/mL,活力差的公鸭应停止采精,精心饲喂待其恢复后再用。
7.合理种蛋管理
每天及时收集种蛋,防冻、防晒、防雨淋、防污染,对蛋壳表
面有污物污染的种蛋及时用软布擦净,切勿水洗:种蛋收集完后应及时消毒送进蛋库,种鸭蛋的适宜储存温度为15~ 18C,混度在70%心80%之间,适最通风:种蛋存放时间夏天一般不超过3d, 冬天不超过9d.实践证明,坚持每天翻蛋对提高种蛋受精率大有好处:种蛋运输时,要避免雨淋日晒和剧烈震动,禁止与农药、化肥等有毒有害物质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