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王之娴 摄影记者李睦宇
非洲猪瘟进入我国已近五年,如今防控形势发生了一定变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新奥兰生物特邀嘉宾张交儿分享了新形势下规模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方案。他认为,如今非洲猪瘟病毒致死率变低,拔牙剔除更加困难,生物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
非瘟防控应遵循三重原则
张交儿介绍,当前非洲猪瘟污染面广,发病类型多,无症状感染增加。此外,非洲猪瘟流行毒株类型也比较复杂,基因I型、 II型和变异株均有检出。非洲猪瘟变得更难防控,潜伏期长、难发现、难清除、难净化。非洲猪瘟疫情呈现复杂性、艰巨性、持久性。
“非洲猪瘟潜伏期现在已经远远超过起初野毒3-19天,甚至超过了一个月,对临床防控带来新的挑战。”张交儿提示养殖企业注意影响非洲猪瘟潜伏期的相关因素,包括病毒的感染量,毒株的毒力,病毒侵入的途径,猪自身的耐受力等。
实验室通常通过荧光定量PCR、ELISA等方法检测非洲猪瘟病原或抗体。张交儿建议猪场通过检测抗体评估感染时间,从而对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非洲猪瘟防控需要遵循三重原则:一重是“三管齐下”,注重源头管控,做好生物安全阻断和猪群健康管理;二重是“生物安全”,做到科学、精准、简捷、实效、人性化;三重是多道屏障,包括意识屏障、物理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等。
张交儿总结非洲猪瘟防控的“二十四字”方针,即: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
四级生物安全体系有效防非瘟
“目前还没有安全有效的商品化ASF 疫苗,通过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来避免猪只与 ASFV的接触是当前防 ASF的有效手段。”张交儿说。
生物安全的核心在于安全,包括生产安全和生物安全,其中生产安全是基础,而生物安全则指的是采取疾病防制措施以防止传染病传入猪场,以及防止病原在场内传播。即外防传入,内防扩散。
张交儿介绍了猪场生物安全四级防御体系。
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包括:人流、物流、车流、猪流、定点清除、饲料安全、空气过滤等。
张交儿提示猪场注意引种风险控制。“对引种种源应做好背景资料调查,引种一定要逐头进行检测。”张交儿说,“还需实地调研引种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洗消条件、途经区域环境等。有必要对引种场环境进行采样评估,要求检测结果为阴性。”
舍内操作同样需要关注,不建议将其简化。
成功剔除非洲猪瘟重点在于早发现
如果猪场已经不幸发生非洲猪瘟,张交儿介绍了定点清除成功要素。重点在于及早发现第一头阳性猪,然后需要对口腔液、鼻拭子、尾尖血、环境样品进行全面准确采集。核心在于定期剔除病弱猪,配置检测技术、检测人才。一线员工需要身心健康、分工明确、训练有素、关注细节。
饲料安全非常重要,饲料污染导致猪群短时间多点发生。在原料管控上,应做好采购、运输、接收、库存管理。在饲料生产上,应做到生物安全分区,高温制粒(80℃ 2min)。在饲料运输上,做好运输路线、运输车辆管理,建议场外打料、密闭运输。
张交儿介绍了对非洲猪瘟有效消毒剂所做的评估结果。
张交儿建议,做好联防联控和风险评估,以及强化执行。他总结,生物安全的核心思维是隔断、消毒、洗澡+多级稀释,使污染低于感染剂量。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答案永远在现场。疾病是病原与动物机体博弈的结果,关键在“人”。
新奥兰生物展位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