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聚农网饲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聚农网饲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嫁得近有多爽?
我表姐嫁的是她家后邻居,没有比这更近的了吧?
当天嫁过去,中午宾客们走了以后,她自己就溜达回娘家了。当时我们还笑着说,这下回娘家可方便了。平时买个菜做个饭,两个家随便进随便吃,方便得不得了。
那时候我们就想,嫁个人还不嫁得远一点?也好看看远的地方是什么样子,这一辈子在一个地方待着,多没劲?
不过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娃都结婚了 ,婆家娘家的老人,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喊一嗓子就到,连电话都不用,真真的实在是太方便了。
这说的就是我小婶婶,她和我们是一个村的,(堂)小叔家在村中间,小婶家在村头。一个村有多大,何况两家只隔了半个村。站在小婶家嚎一嗓子,小叔家都能听到。
小叔比小婶大两岁,小叔读书较晚,学习又不好,又留了一级,就和小婶变成了同学。小婶说,小叔小时候可调皮了,老扯她的辫子,她看到他都绕路走,不想绕来绕去还绕到小叔家了。
小婶长得好看,斯斯文文,白白净净的。和小叔一样,初中毕业后就没上学了。小婶长得一点也不像农村出来的姑娘,干活也不像,她娘着急啊,这闰女怎么办哦,嫁人后怎么过日子?
小叔长大后,在他姐家承包的渔场干活。小爷爷上门提亲,小婶她娘说:“我们把丑话说在前头,我这闰女长得是好看,可她不会干农活,嫁到你们家怎么过?”
小爷爷就笑,“放心,不让她干农活,让她和小子一起去他姐家渔场干活,那大一片湖,总要有人管事的,让她管过称,记记帐。”
好吧,大姑妈家承包了一片湖,生意好,确实需要人手,顺带解决了弟弟婚姻问题。
@嫦娥醉月 嫁给小叔后,小婶真没干过一天农活。先是在大姑妈家渔场管过称,若干年后,又出现了打工潮,她又跟着一起出去打工。
小叔对小婶特别好,只要两人在家,饭都是他做的。一次别人笑话他一个男人天天做饭,小叔苦着脸,“不做行吗?别人一抬腿就回娘家吃,我偶尔能去吃,还能天天跟着她去老丈人家吃饭?”其实小叔就是心疼小婶,他怕小婶那细皮嫩肉经不起烟熏火燎。
嫁得近好啊,小婶吃饭端个碗回娘家,还能夹娘家的菜。怀孕时,想吃啥,吱一声,娘家妈就做好了,到饭点回去吃就成。吃完了,回家睡个午觉,散散步,又该考虑到那吃饭了。
生孩子时,医院门口全是娘家人,她第一胎生了个闺女,重男轻女的小奶奶眉头都没皱一下。强大的后靠,绝对能让女人不受委屈。
月子里,娘家也是给力,娘家每天有人来,不是来走走过场,实打实干活。小叔亲力亲为煲汤洗尿片,给孩子换尿片,洗澡都是娘家人,小婶只负责喂奶。
小奶奶都插不上手,出了月子,娘俩都长得白白胖胖的。小奶奶抱着孙女,笑得合不拢嘴。
小叔家盖房子,他们两口子也不懂,娘家爹娘齐上阵,就在基地上盯着,不让出一点差错,直到房子盖好。小爷爷都竖起大拇指称赞,亲家辛苦了!
孩子上学后,奶奶家有事就去姥姥家吃。奶奶饭菜烧得不好也去姥姥家吃,还可以端着碗两家吃。那家有好吃的上那家,别的小伙伴羡慕极了。
一次小叔在村头的麻将室打牌,那里有一个水库,常有外地人来钓鱼,偶尔也会坐下来摸两把。小叔和一个外地小伙发生了点不愉快,当时另外两个小伙子钻出来,要给小叔点好看。小婶在门外和几个娘们聊天,看势头不对马上回娘家喊人。
娘家几个兄弟,还有哥嫂全都出动。一众人把那三个小伙给围了起来,其中一个小伙带着哭腔说,“刚才他不是说他家只他一个儿子吧,这哪来这么多人啊!”
小叔家是只有他一个儿子,可小婶家哥哥多啊,而且还近,那几个外地小伙没占到便宜,灰 溜溜地走了。
这事让小叔在外面吹嘘了好久,村里有人笑他,得,知道你哥哥多,俺们不欺负你!
嫁得近,娘家有什么事也方便。有时娘家有事,几个孩子放学就到小婶家去吃饭,小婶家饭桌上天天有鱼,那几个小孩也吃了个腻。
一次小婶她娘摔了一跤,骨折了,小婶照顾了一个月,早出晚归,(晚上有婶子照顾),她娘也说,女儿还是嫁得近好啊,要是嫁得远那有这么方便。
最主要是两家人格局大,互帮互助,这样日子才好过!
大家说我讲的对不?
我是@嫦娥醉月,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得好,请点赞,关注,谢谢!
我姐嫁的村离我们家800多米,真的就是拐个弯就到的距离。我姐生娃,是我妈去照顾的,白天在她家照顾的,晚上回自己家睡。平常我姐没空做饭,我妈做好饭,拿个碗就打包送过去,饭菜还是热乎乎的。更多时候,有点什么事情,打个电话就到了,其中的方便之处,数不尽数。
我二嫂就是我们本村的娘家。想当年为了嫁给我二哥,她可打败了好几个竞争对手,才把我二哥“抢”到手的啊!
二嫂其实不是我们村的人,是跟她母亲改嫁到我们村的,来的时候就十五六岁了,她还有一个妹妹,不过妹妹随后有病,没医治好离世了。
后来,二嫂母亲跟继父又生了三个妹妹,一个弟弟。
二嫂是家里的老大,因为弟弟妹妹多,所以养成从小性格就泼辣,除了跟继父“斗”,还得跟弟弟妹妹们争宠。不过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也就这一点,赢得我父亲、大哥大嫂一致好评,这也为日后能顺利嫁给二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哥1968年参军入伍,当兵前在家是广播员,自己写稿,自己播报,在当时村里,也是个风云人物,赢得好几个姑娘的青睐。
我一直认为二哥是我们兄妹五个当中最聪明的人,脑子聪明,思想活跃。他能写会画,其实一共只读了三年书,因为家穷,12岁才上学,直接从三年级插班,然后跳级到五年级,随后升六年级。随后又因为母亲常年身体不好,父亲又经常不在家,大哥外地求学,弟弟妹妹们小,所以他就辍学了。
往往越是这样的人越优秀,在村里口碑又好,再加上他性格活泼,女孩缘特别好。听我母亲说,姐姐和我小时候穿的鞋都是二哥那些小朋小友帮着做的。
听我母亲说,当初对二哥示好的姑娘有好几个,当然包括我二嫂。随后二哥参军走了,有几个姑娘眼看无望,就嫁人了,坚守到最后的两个人,一个是二哥前女友秀娟,另一个就是我二嫂。
秀娟跟我二嫂是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秀娟有文化,当年是我们隔壁村的团支书,党员,而我二嫂,断断续续只上了两年学,也就自己的名字刚写周全。
但二嫂情商高,能放下自己的架子。而秀娟呢,恰恰这两点她做不到。
所以在二哥25岁那年,父母就让他自己选择,定下来到底要哪个姑娘。
二哥有点摇摆不定。秀娟有文化,心细腻,但娇气,好耍小脾气;但二嫂不,对二哥热情似火,因为离的近,吃饭时候端着饭碗都往我们家跑,遇到她家做啥好吃的,她把菜偷放在碗底,都会送来给我母亲和大嫂尝尝。
二哥犹豫不决,所以他写信征求家里意见。结果,在二哥没回来探亲之前,我们家开了个家庭会议,我肯定也列席了,只是太小不记得,肯定是在母亲怀里的。
当时我们家分两派,父亲和小哥说秀娟好,大哥大嫂说爱珍(二嫂)好,母亲中立。
现在想想一点不奇怪,父亲之所以说秀娟好,是父亲喜欢有文化的人,小哥说秀娟好肯定是他不喜欢二嫂泼辣的性格。
大哥大嫂认为二嫂好,那是大哥知道秀娟有文化,二嫂文化水平不高,而大嫂大字不识。因此,为了不让自己媳妇日后“吃亏”,大哥坚决说二嫂爱珍适合做弟媳妇。
大嫂呢,是最厚道的一个人,没有什么主见,大哥说那人好就一定好。还有,就是平时二嫂对她的一些小恩小惠打动了她。
大哥大嫂一个劲列举二嫂爱珍的种种好,母亲慢慢被带偏了,也觉得二嫂更适合做儿媳妇,不清高,好相处。
唉!人的姻缘有时候就是这样,冥冥之中真像天注定似的,二嫂有惊无险,以3:2胜出!成了我二嫂。
二哥复员的第二年跟二嫂结的婚。
哎妈呀,婚后十几口人的大家庭,每天鸡毛蒜皮的事,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那个“热闹”劲,这么多年过去,想想还心有余悸,让我父母操碎了心。
二嫂嫁进门后,贤惠没看到多少,泼辣有余,经常跟大哥大嫂吵完,接着跟二哥吵,所以在侄子一周岁的时候,分家了。
虽然是分家,但二哥的两个儿子一直跟我们一大家子过,除了晚上回去睡个觉。
父亲去世后,母亲和我也另过了。
二嫂特别会使唤人干活。因为我跟二嫂的二妹是好朋友,我和母亲住的小屋离二嫂母亲家就几步远,所以二嫂只要家里有活,就指使她母亲带着妹妹们给她干活。
对于我来说,她倒很少使唤,因为她没道理找我,她跟大哥大嫂闹矛盾后,我和母亲她都不管了,粮油都不给。
只有一次让我干活,给我留下印象最深。
那是春末夏初一个上午,二嫂二妹来到我和母亲住的小屋,说二嫂让我跟她一块给二嫂家花生地除草。
因为那时候二哥二嫂粮油厂开的特别红火,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母亲有点怵二嫂,我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怕吵架生气吧,或许想日后能帮助到我们娘俩吧。我不想去,母亲用商量的语气跟我说:“你就和水莲一块去吧,要不你二嫂会生气的。”
我只好不情愿的跟水莲一起扛着锄头去了。
二嫂家的花生地就在大哥家对面,隔一条小河沟。大哥是老师,每天中午11半放学,我怕大哥看到我给二嫂家干活心里生气,所以对二嫂妹妹说:“我告诉你啊,我只陪你干到11点,不能让我大哥看到我!”
水莲连忙点头答应,毕竟我多干点,她就能少累点。
那些年,二嫂充分发挥自身有利条件,地里活、家务活一声招呼,她妈和几个兄弟姐妹们就到位了,前呼后拥热闹非凡。
人往往就是这样,都是用实力说话,有能力的人,号召力就强。
不过话说回来,她也没少照顾娘家人,连炖锅老鸭汤,还得盛半锅送去。对同母异父的妹妹和弟弟,照顾有佳。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真的惭愧,由于婆家离娘家有九十多公里,那时候交通不便,虽然也惦记母亲的饮食起居,但心有余力不足。
题主问:嫁的近有多爽?
我的回答是:
嫁的近肯定好处多多,可以方便照顾自己的父母,毕竟把闺女辛苦养这么大不容易,尽孝是应该的。
如果有来生,我最好选择嫁本村!
我初中同学嫁的之近可以说她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为什么?因为她的婆家与娘家只有一墙之隔。以至于,俩人举行婚礼时,由于离得太近了,只得坐着婚车到大马路上晃一圈来卡吉时。俩人结婚以来,很少吵嘴,因为只要一高声说话,娘家隔着墙就听见了。当然了,真要生气回娘家估计也是回了个寂寞[捂脸],一抬脚就到了[灵光一闪]
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吧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说到这个“兵团”这个概念,很多熟悉战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是解放战争后期曾普遍编制的单位 ,一般相当于集团军,下辖军和师。五大野战军(西北野、中野、华野、东野、华北野)一共成立了17个兵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逐渐取消了兵团的建制,改由军区直辖军,除了保留准军事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他兵团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鲜为人知的是,在大规模兵团建制以前,解放军曾出现过两个兵团的称号:一个是中野陈赓、谢富治指挥的太岳兵团,也称陈谢兵团或陈谢大军;另一个则是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华野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挥的陈唐兵团。前一个陈谢兵团,很多朋友都知道,毕竟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将军;后一个知道就少了很多。
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谈谈这个陈唐兵团。
孟良崮战役之后,党中央认为应该继续集中主力部队,在内线多打几个类似于孟良崮之类的歼灭战,这样既打击了国军主力,又能很好改善我军武器装备问题,一举两得。于是,1947年5月22日,中央军委致电华野总部,提出要华野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和海州(今连云港)之线以北,准备用6到7月的时间,用6到7万人的伤亡,彻底歼灭该线之敌,改变山东战场的面貌。
不过,上述战略部署有些过于乐观了。
很简单,正是因为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灭,国民党军吸取了教训,不再轻敌冒进,而是改变战略,采用步步紧逼、层层推进的方式。日本顾问岗村宁次多次在军事会议上提醒说:“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于是,国军采用3-4个整编师重叠交互前进,摆成一个个方阵,使得我军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取得围歼国军的机会。
鉴于这样的局面,中央不得不改变战略部署和战法。6月底,中央再次致电华野提出:既然当面之敌已经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我军再以集中对集中的策略就没有了意义。中央建议华野分路出击敌军后方,主力在内线对敌,分出两路奇兵,一支以两个纵队出击鲁南;另一支以三个纵队出击鲁西。
根据中央的建议,华野总部改变了原来的战略部署:主力部队第2、6、7、9四个纵队配合特种兵纵队坐镇内线,伺机与敌主力交锋;两路出击部队则分别为叶飞、陶勇分别指挥第1、4纵队越过临蒙公路,挺进鲁南;陈士榘,唐亮指挥华野第3、8、10三个纵队挺进鲁西的泰安和大汶口。这次分兵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七月分兵”,而挺进鲁西的就是本文的主角陈士榘、唐亮指挥的陈唐兵团。
可惜,“七月分兵”过于仓促,从中央电报到华野分兵一共才两天时间,所以陈唐兵团先胜后败,略显尴尬。而且,三路大军都伤亡不小,叶飞和陶勇的部队损失了1万多人;内线作战的粟裕经过南麻、临朐两次失败,也损失了2万多人;相对来说,陈唐兵团反而损失最小,但也有5到6千人左右。
后来,中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陈唐兵团一度划归刘邓指挥。在刘邓指挥下,陈唐兵团与陈谢兵团联手,拿下了开封这样的大城市,也算一雪前耻。
1948年1月到3月,华野开始新式大整军,陈唐兵团正式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还是陈士、政委还是唐亮(还称陈唐兵团)。至此,陈唐兵团成为我军17个主力兵团之一。但要指出的是,陈唐兵团其实比其他兵团早成立半年多时间,是一支比较特殊的兵团。
参考资料: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
2.《回忆我敬爱的爷爷陈士榘》
历史学者、“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解放战争后期,共有三支国民党起义部队被改编为“兵团”建制,分别是湖南起义的陈明仁第21兵团、新疆起义陶峙岳的第22兵团、绥远起义的董其武第23兵团。其中陈明仁兵团的兵力最惨,他指挥的原国民党第一兵团在长沙起义后,叛逃的部队多达两个军(第71、第100)40000多人,几乎是该兵团的半数人马,最后缩编为人民解放军第55军。
(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
白崇禧为了报复,以同是黄埔一期生的黄杰收容叛逃部队重建第一兵团,结果在衡宝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全歼。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兵团,是在“纵队”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1947年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纵队级兵力已不足以完成战役任务,于是各野战军开始组建“兵团”,但当时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序列编号,五大野战军自行编组和排序,基本的规模是三个野战纵队组建一个兵团。
(第22兵团司令员陶峙岳)
最先有“兵团”称谓的是华东野战军,即1947年的“七月分兵”,华野以六个主力纵队和特纵组成“外线兵团”,由陈毅粟裕率领执行外线进攻任务;而以四个纵队组成“内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率领,执行保卫山东根据地的任务,不过此时的“兵团”是临时性划分,还不太正规。
稍后晋冀鲁豫军区留守部队成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兵团,即由中野第三、第八纵队和起义的第38军组成的陈赓兵团,所部80000余人强渡黄河杀入豫西,配合陈粟和刘邓大军作战。
(第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
东北野战军在1948年初,将两个负责作战的“前方指挥所”改组成两个兵团部,第一兵团由萧劲光任司令员,第二兵团由程子华任司令员,其中程子华兵团是最早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下辖两个纵队和三个独立师,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
华北野战军从1947年底开始,组建了第一兵团(徐向前)、第二兵团(杨成武)和第三兵团(杨得志),每个兵团均辖三个纵队约10万人马的兵力,这也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全军统一序列后改称第18、第19和第20兵团,其中第18兵团和19兵团在太原解放后转隶第一野战军指挥。
(陈谢兵团、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全国整编:
第一野战军辖两个兵团(第1、第2),总兵力只有15万余人,也就是说,每个兵团虽然有三个军的编制,但兵力都在7万人左右,是几大野战军中兵力最薄弱的。
第二野战军辖三个兵团(第3、第4、第5),总兵力2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大约9万人;
第三野战军辖四个兵团(第7、第8、第9、第10),总兵力5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约14万余人。
(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
第四野战军兵力最为雄厚,平津战役结束后进行整编时,下辖四个兵团(第12、第13、第14、第15)共88万余人,去掉野司直属部队,每个兵团也达到了20万人。因此,由于发展环境和成军历史的不同,各野战军的“兵团”兵力规模是有很大差别的,但军中级别则是相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全军整编时并没有设立第6、第11兵团、第16兵团、第17兵团的番号,应该是预留所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聚农网饲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聚农网饲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