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包头润生饲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包头润生饲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分析《平凡的世界》里孙玉亭这一人物形象?
孙玉亭这个人,说不上是一个好人,但也绝对不坏。他的一本正经中分明蕴涵着荒谬的一面,而在个体行为的荒谬中又透露出作为人的本能的真实一面。他永远都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家伙,彻头彻尾的反历史主义者。
历史主义者认为,人类或生物都会适应其所处的环境而作出发展。然而,孙玉亭就是要与历史的潮流拧着来。可以说恰恰是在他的形象塑造中,理性中的荒谬,神圣中的怪异,浅薄中的深邃和失落中的神圣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被叙述人传达了出来。
孙玉亭身上的反历史性
当孙玉厚两口子拼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在城里工作的工人后,好吃懒做的孙玉亭却突然从工厂跑回乡村,铁了心非要做一个农民,还要求哥哥给他说一个婆姨,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庄稼汉。
要知道,那个年代中国正在大搞工业建设。1950-1990年代,工人阶级可不是现在的工人阶级。那时期的工人是指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国营企业中工作的工人,其身份、待遇都受到国家的保障。
而在孙玉亭当工人的那个年代,一个农民想脱离土地,成为一个城市工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这一点,从后来孙少平成为煤炭工人的高兴情绪中就可以体会到。
然而,面对这样的机会,孙玉亭竟然就这样轻易的放弃了。理由他没说我们也知道,他好吃懒做惯了,受不了工厂里的苦。
对孙玉亭来说,他从太原工厂回家当农民,反而成就了他的一番事业。因为他赶上了一个“好”时候——那场十年的运动。
于是乎,我们广大读者就看到了一个盲目的个体,为了眼前既得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而发疯一样投入到世界疯狂的过程中。在这场运动中,孙玉亭大肆打击金家湾的那些地主阶级背景的村民和富农,凭借着坚定的“革命精神”,成为了双水村的一个人物。
孙玉亭是大队党支部委员、农田基建队队长、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主任,一身三职,在村里也是一个人物。全村开个大会,尽管他衣服不太体面,但也常是坐主席台的人。他又有文化,上面来个什么文件或材料,书记田福堂和副书记金俊山都不识字,回回都是他给众人宣读。这时候,全村大人娃娃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使他感到非常的满足,把饥肠饿肚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孙玉亭本人觉得,他现在穷是穷,倒也自有他活人的一番畅快。
孙玉亭不仅是那疯狂世界的制造者,更可悲的地方还在于,反历史主义让他还成为了那个疯狂世界的守夜人。
即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孙玉亭仍然还在念念不忘那个已经失去的“美丽”世界——在那个世界中,他的权力、利益、野心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而现实中“一无是处”的他,也似乎只有通过这种形式才能够获得自我价值的确证。
遗憾的是,这个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体的一切行为的意义都只在那个获得利益的瞬间,失去那个瞬间,个体就会发现革命的价值和意义原来是如此脆弱。
结语
孙玉亭是一个颇具喜感的人物,他上过学,有一点文化,但他肚子里的墨水却无法让他看清政治形势的走向。如果没有那场政治运动,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懒汉,一个农村流氓无产者。是那场政治运动改变的他的人生,铸就了他在双水村的辉煌,而他似乎也只有在政治运动中才能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然而,当世事变了后,一切人去楼空之时,和其他人满心欢喜地去拥抱新生活不同,孙玉亭却陷入了一种失落和苦涩,因为他还在念念不忘那个已经失去的“美丽”世界。
可以说,孙玉亭的精神世界完全是在一种高度的自我想象中建立的——他是一个扛着红旗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而外在的世界,似乎也按照着孙玉亭的这种高度想象的自我意识运行着——他贫农的身份,他在村里的身兼数职,他在主席台上发言。
与此同时,孙玉亭又是一个认知不协调的人,他内心世界的神圣感和他现实的行为之间,永远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所以,当孙玉亭发现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曾经期望的轨道时,他只能束手无策。他没有做一个堂吉诃德的勇气,拿着长矛向风车冲过去。所以,他只能选择做一只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去怀念过去。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凡事看过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我想知道小说里的孙玉亭,大家在熟悉不过了;
孙玉亭是左倾政策的忠实追随者,他有着高涨的革命热情和鲜明的阶级立场。可以说在精神上有着无限的愉悦,可是物质生活却极度的贫乏。
他一方面高喊革命的口号,大搞农田基建,这给了他精神上极大的满足;另一方面难以掩饰生活的困窘,穷得连双新鞋都穿不起,这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呢?
他是那个特定年代特定人物的代表,他热衷左倾,信奉左倾,然而却被左倾毒害。在那样的环境里使得他丧失了判断事物价值的能力,只会用空头的革命理论机械地裁定周围的一切。
做为大队党支部委员,农田基建对队长,平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主任,一身三职,为了革命他不顾家,不种地,不照顾孩子,冬天穿着单薄的棉衣,鞋子破的时常从脚上飞出去,窑洞漆黑污秽,就这样整天饿着肚子穿着破鞋闹革命。
这样的困境并不能动摇他的革命信念,在革命运动中他会把饿肚子的是先阁到一边而在精神上享受着无限的愉悦。
人们不能在他的努力中看到他生活上的一点改善,可是他不会对革命减掉一份热情。自己的日月光景过的一盘散沙,可是却每天都想着开会,想着批斗,想着把革命事业做的红红火火。
开会和批斗是那个特定年代的潮流和产物,而孙玉亭就是这个潮流的顺应者和执行者。他有着一腔迂腐的革命热情。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行了改革,所以孙玉亭不能再每天都开会,他活的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每天吃完晚饭他就一个人来到过去经常开会的大队部院子里缅怀那些轰轰烈烈的岁月,心里有无限的悲凉。
他的一生对革命一片赤诚,他的精神就是靠着革命支持着。他在给女儿送的结婚笔记本还不忘体现他的革命热情:“一颗红心两只手,世世代代跟当走”可见他的革命热情是无处不再无处不有,真是可歌可赞啊!
孙玉亭是孙玉厚老汉的弟弟,1939年,孙少平的爷爷就去世了,奶奶是一个小脚女人,没有办法出门从事重体力劳动,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就落在了孙玉厚的身上。
孙玉厚就在帮助商人运货,从陕北运到山西,赚到了一些钱,也涨了不少见识。年轻时的孙玉厚也就下了狠心,要把自己的弟弟培养成读书人,以光耀门楣。
1947年孙玉亭13岁的这一年,孙玉厚把他送到自己的结拜兄弟山西陶家去读书,1954年毕业,随后就进入太原钢厂当了工人。这在当时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也是老孙家第一个在外边做事的人。
孙玉亭肯定没有吃过什么苦,在陶家读书期间,也肯定是被当成自家兄弟来照顾。当时的教育都是在讴歌农村,孙玉亭肯定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一九六零年,也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间,孙玉亭就从城里回到了乡下,他对孙玉厚说:一个月的工资都买不了一袋土豆,根本就吃不饱,要饿死了。这次回来要在乡下生活,娶一个女人。
其实孙玉亭的命运从这个时候就注定了,从小读书到城里当工人原本是一条康庄大道,却被他自己狭隘的观念把路给堵死了。跟着当时的主流思想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民非常伟大。
在双水村,读过书的人没有几个。金家原本是地主,金老爷子是个教书先生,但在那个年代被打倒。孙玉亭就成了村里为数不多读过书的人,再加上思想激进,就被推举成了大队委员和贫下中农管理学院委员会主任,成了田福堂的重要助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孙玉亭就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他对农村公社化的热爱程度到了狂热的程度,甚至都超过了田福堂。当孙少安悄悄推行土地承包制的时候,就变成了他的敌人。
一个不会从事农村劳动的人,在那个时代就赚不到公分。没有公分,家里就分不到粮食吃。孙玉亭家里有一个老婆三个孩子,穷的叮当响,当然越穷越光荣。
这时候孙玉亭才有一点怀念当年在钢厂上班的日子,顿顿白蒸馍大肉菜。但很快他就会感到羞愧,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应该有觉悟,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去。只有在这个时候,精神上享受着一种无限的快活。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推行了包产到户。孙玉亭过去的地位和权威也就没有了,就连田福堂家也过得不如孙少安家了,孙玉亭就更不用说了。
孙玉亭夫妇两个人都是不会劳动的人,地里的庄稼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的孩子打理。在孙玉亭眼中,这样的社会不会长久,也是有问题的,现在的人太堕落就是缺乏正确领导的结果。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孙玉亭越来越失落。村子里一年也难得开几次会,在开会的时候,他才能找到一点可怜的存在感。在孙玉亭的身上,多少能够看到一点孔乙己的影子。
孙玉亭是《平凡的世界》里边的悲剧人物,他身上多少有一点路遥年少时的影子和缩影。原本有着大好前程,却在当时扭曲的环境里成为了时代的殉葬品。
原创观点,全靠手打。
我其实是很喜欢《平凡的世界》孙玉亭的这个角色的,他的身上充满了时代的影子,他和他老婆一起两个人,都可以演一场很好看的年代戏。
如果我们想知道那个特定时期的积极分子会有哪些思想行为的话,那么仔细研究孙玉亭就足够了。
这也是路遥呕心沥血,花费6年时间写就《平凡的世界》的心血所在。
我很早以前就曾经说过,未来的人们(包括现在没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读《平凡的世界》,其实可以当成纪实文学或者史书来读,也是不会有大出入的。
孙玉亭就是那个时期的农村的弄潮儿,哪里有事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嘴里整天说的都是:感谢党啊,感谢毛主席,要坚决拥护集体,打倒阶级敌人的这些国家层面的话,而自己家却过着最破烂的光景。
他是物质生活贫乏,但是精神世界富有的那种人。
他是不会过日子的活动积极分子,但是却又时常被当成跳梁小丑的积极分子。
他在乎就是那个环境,他是一个喜欢当焦点人物的人,他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他还是一个不会种地的农民,但他又不是村里的掌权人。
这一切的形象就把孙玉亭刻画得活灵活现了。
他还时常看报纸,了解国家大事。但是他又不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说明他是心气高,但是胆子很小的人。
他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小人。
而在那个时期,像孙玉亭这样的人应该很多。
他还是一个把不住自己的人,他与村里的寡妇相好的事,被弄得人尽皆知,还打了一场打仗。
按道理来说,弄坏了名声,要脸面的人都不好意思在村子里混了。
可是孙玉亭不在乎这些,他是一个生活在自己世界的人。
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最不在乎的就是面子。
因为他的面子早就被践踏得一干二净了。
虽说他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他的心还是好的,总的来说,他也算是一个好人。
第一:他没有主动害过谁。就算是为了凑任务,也是拉神志不清的田二去批斗。
第二:他还是很为家里着想的。孙少平的乡村教师的岗位,也是孙少亭最先出的主意。
第三:他还是很重视家庭,很听媳妇的话。虽然是个破烂的家,但至少还是一个家。
第四:他还是懂思考的人,喜欢学习文化,乐于助人,是个好同志。
孙玉亭就是这样的人,提到革命时情绪高涨,遇到开饭时食量高涨,碰到开会时话题高涨;
然而提到干活时就全身发软;遇到棘手事情时就想缩边;碰到不平事时也不敢吭声。
孙玉亭就是这样一类人的典型,我想路遥也是讨厌他这类人的,所以才把他的生活一直写得烂包。
他最后的结局也只有在孙少安的砖厂混口饭吃。
这可真可惜了,他的哥哥孙玉厚含辛茹苦的培养他,供他读书了。
还把自己的几孔窑给了孙玉亭,真的是扶不上的阿斗啊。
这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
他有基本的善恶观,有基本的是非观念,有基本的道德底线。本文总结了一下孙玉亭,他除了孙家一贯的善良之外,还有以下具体特点:
一,喜欢出风头。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孙家扬眉吐气,不再受其他大姓人家的欺负。
二,为人不踏实。不想通过勤劳致富,而是想通过捞政治资本让孙家翻身。
三,爱占小便宜。经常蹭饭,说些没头没脑的事情,没有根据的分析当前形式,说些还没有实现的重大新闻等等,分散大哥孙玉厚一家人的注意力,端起饭碗,一边吃,一边忽悠。老实敦厚的大哥一家人,对他的言行也是装糊涂,假装不在意,一切都在行云流水中进行着。
四,耍小聪明。在各大姓氏家族之间,左右逢源,苦苦钻营。
这也是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特点集合,这就是作家把生活文学化、艺术化的基本形式。现实生活总是让我们感觉是散漫的,繁乱的,无序的,而经过文学加工提炼,抛开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人物性格特点就会鲜明突出,故事的经过就会更加跌宕起伏。
生活中的“孙玉亭”当然没有小说或是影视剧中那么性格鲜明的赤裸裸的招摇过市,现实中的“孙玉亭”,隐藏会很深,也分散好多,但是他绝对存在于形形色色的你、我、他中间。
有人说《平凡的世界》描写一百多号人,没一个是坏人,你怎么看?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封笔之作,也是路遥用生命书写的精品之作。《平凡的世界》描写的大都是中国农村的普通农民和一些基层干部,这部分人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那个世界,其中的一百多人,好人肯定是主流。这也是那个纯真年代,虽然不富裕,但人们三观正确,人心纯正质朴的真实写照。
《平凡的世界》中几个主要人物及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人是善良的好人。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二人是如此。这两位难兄难弟真真切切地体现了那个时代那个世界的中国基层社会农民兄弟的喜怒哀乐、艰辛苦难与不懈努力。尽管他们的生活不尽人意,但是,他们的心依然向善,真切的好人一个。书中的几位女主角,如秀莲润叶晓霞等亦是如此。秀莲之贤妻良母,润叶之纯美可爱,晓霞之亦人亦仙的大美,都是中国女人优秀品质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做为男人的我,对男主人翁们有的只是同情和理解。而对女主们,则更多的是爱之人美心美,怜之受苦受累,惜之命运多舛,赞之心人如观音。特别是对田晓霞,更是锺爱有加。她活着,是黑暗世界的一盏灯。她死了,是大千世界的一尊神。
巜平凡的世界》还有一些可爱的领导干部,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真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先行者。其代表人物就是田福军。他在重新出任领导干部后,解放思想在先,发展生产力在先,为尽快改善家乡的落后面貌,让老乡们吃饱饭吃人好饭可谓是殚精竭虑。更让人钦佩的是,让他到省城去任职享福,他却婉拒而回家乡任职,带领大家为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实乃可敬可佩,好人一位。
作品中还有更多的好人。他们是少平在煤矿结识的一干人等,为少平农转非而又未招成女婿的大队书记,还有少安的岳父岳母,还有少安的家人及乡亲等等。人性的光芒在上述这些路遥笔下的人物身上熠熠生辉。
诚然,巜平凡的世界》中也有个别人物的所作所为算不上是雪中送炭,但是,还在人们容忍的范围,还未突破人的底线。
综上所述,在平凡的世界中,有一群平凡的人,有一众平凡的好人。
山高挡不住云彩,树高挡不住风,神仙也挡不住人想人。我想念巜平凡的世界》中的好人儿,更想演义这些好人的演员们。
平凡的世界,说白了就是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自然是十分平凡的。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当然也就没有好坏之分了。
平凡的世界,展现的正是中国1980年大变革时代,揭示的是这种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心里状态,生活状态,有的大胆,有的自私,有的善良,有的狡猾,有的高尚,有的低级,有的高贵,有的卑微。有的保守,有的激进等等。
平凡的世界,众生之态。大环境,大运动,大变革面前,因为人的世界观不同,生活阅历不同,生存状态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千变万化,就会千姿百态。有多少人面对,就会有种生活版本。所有的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所有的结果都有必然的原因。
世上万物,相伴相生。
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和法则,就是生物链。
谁是谁的谁,谁又不是谁的谁。
平凡的世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平凡的。
所有的人生都值得尊重!
看《平凡的世界》,感悟人生的艰辛。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描写普通老百姓平凡的人生道路中各自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以兄弟孙少平、孙少安两个人的爱情生活为主线,书中人物大到地委书记田福军小到傻子田二,一百多个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我们在书中很难说出哪一个人是真正的坏人,因为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有些人一时被判定为坏人,但他们并不是在法律范畴内触犯刑法的坏人,而是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被判定为坏分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虽然也有过错但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宽恕,他们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像王满银、孙玉厚这样的人物都值得我们同情,并不会去厌恶他们,因此读者感觉众多人物虽然良莠不齐但并不认为他们中有坏人存在。
读《平凡的世界》我们能读出每一个自己,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友善也有自私的一面。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这本书当我们读到田福堂告发孙少安不让田润叶和少安在一起我们肯定很恨田福堂。可是后来田润生喜欢上了郝红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感到他也是一个可怜的老人。从《红楼梦》开始再也没有那样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了,我读到探春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对于自己的亲身母亲还是冷酷无情。当然赵姨娘确实不能算一个好人,但是看到探春和贾环对于自己的母亲都不友善。王熙凤多么精明能干可堪大才,可是弄权铁槛寺庙巧设相思局都能看到她不好的一面。这些却不能丝毫影响我们对他们这些人物的喜爱,因为真实所以才有可爱的一面。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金庸《连城诀》中的血刀老祖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他坏的赤裸裸坏的毫无保留。可是和一个叫花铁杆这样的任务比起来,似乎是花铁杆更可恶。姓花名铁杆也是多么有意思的名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实表里不一。
读《平凡的世界》因为都是些平凡的人就难免有各种各样的的矛盾,个人有个人的缺点纯粹的坏人没有。我们看到这些人不屈服于命运的捉弄要努力改变自己,当时代的光环照耀之时也是这些平凡人崛起之时。知识的缺乏和眼界的狭隘做出事来难免有些糊涂,可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不被重视起来的将被重视一些不被接受的也将被接受。《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令人感动就是这样需图自强,通过自己的努力首先改变自己然后改变家庭最后还能为社会做一些事情。我们作为农村生活着的人路遥先生能将邻里之间的人际关系写的那样细致入微真实感人,孙少平家和金波家两代人之间深厚的感情那种纯朴善良互帮互助的情谊,这种原始的发自内心的情谊谁也没有说过但却能够延续下去。
坏人的标准得看你怎么分?在过去的年代,地富反坏右就是坏人;有人将由于饥饿偷了点集体的东西就定为坏人。现在讲求以法治国,应该说犯法的就是坏人。但犯法的人里面也是有一些不得已而为之,有一些因为不知法或无意识犯法的人,所以也不一定都是坏人。反而是社会上有一些道貌岸然,心地阴暗,暗地里干坏事而未被发现的人才是阴险狡诈的坏人。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人不甘平庸,励志创业的故事。他们虽然平凡,他们仍然在追求美好生活、纯真爱情。这部作品的着眼点就在"平凡"二字上,作者路遥写的就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连遣词造句也很平凡。所以他不会去写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不会去写坏人多么坏,好人又多么完美,就连县级干部田福军都写得很平凡,甚至很土。就像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平平凡凡,不可能每天都遇到个坏人或好人好事什么的。我自己活了五十多年了,还没遇到过文学作品中那样的坏人坏事。
所以,平凡的路遥写出平凡的《平凡的世界》,这是路遥的特色。一百多号人物没一个坏人不奇怪,因为有坏人就有斗争,斗来斗去反而亵渎了"平凡"二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包头润生饲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包头润生饲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