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饲料再涨##玉米价格继续上涨缺乏支撑##猪价“断崖式”下跌#进入11月以后,国内玉米价格开始呈现回落态势,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本应是个好消息。奈何,在玉米降价的同时,各大饲料企业开始宣布涨价消息。上周近12家企业上调饲料价格50-200元/吨,其中猪料价格上调基本在50-125元/吨。本周,又一大波企业开始涨价,据统计有足足20多家企业开启11月第二轮饲料涨价潮,新希望、正邦、正大、双胞胎等近20家企业全面涨价,涨幅在50-100元/吨。如果说第一轮涨价是“被逼无奈”,那么第二轮饲料涨价莫非是“蓄谋已久”?
引发饲料涨价的最直接原因仍是饲料原料成本的不断提升。自年初开始,玉米价格一直维持持续上涨态势,11月之前甚至一度涨至5年来历史最高点,期货价格更是突破2600元/吨。而豆粕价格在下半年的上涨幅度也超出不少人预期。有人计算:玉米主力合约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超过33%,豆粕主力合约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超过16%。若按每次涨价100元/吨计算,今年以来主流企业饲料产品累计涨价800元/吨。
虽然不少人质疑:为何玉米降价饲料却涨价呢?其实我在上周的文章中也提及过原因:我们在网友的留言中发现,不少人都在为养殖户抱不平。他们觉得11月这轮饲料涨价“不应该出现”。目前玉米降价了,其他饲料原料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但饲料却再度涨价,真的很难为养殖户。虽然我很理解大家的想法,但是对于饲料厂来说“冒着被骂”以及“丢失客户”的风险涨价也是被逼无奈的举措。
虽然原料降价,但不少饲料厂采购的原料都是前期高价料,从成本以及利润的角度考虑,只能硬着头皮涨价。而且11月涨价的饲料企业有一部分是10月观望并未对饲料价格作出上调的企业,所以赶上了11月这波调价。还有最后一个原因,玉米虽然降价,但下跌幅度并不大,甚至后期还有涨价的可能,所以11月初的饲料涨价可谓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玉米降价的同时,豆粕价格也比前期有所回落,那么是否意味11月这波涨价过后,会迎来一波饲料价格的回调?
首先我们要明确玉米、豆粕等原料是否会出现明显的回落现象。如果只是“小打小闹”似的小幅下跌,甚至还伴随着阶段性反弹行情的出现,那么在成本没有完全降下来之前,饲料企业是不会轻易宣布饲料降价的。
那么我们就分析一下原料价格的未来走势:
1、玉米短期回落,仍有上涨空间
虽然玉米价格在进入11月以后呈现缓慢回落走势,但每天跌个10元的“钝刀割肉”的跌势,仍不能改善玉米高价的情况。目前,跌势最为集中的地区为华北产区,其中山东各地玉米价格基本每天都在维持跌势,主要是当地用粮企业基于厂前玉米到车量骤增而导致的频繁下调玉米收购价。而东北产区新粮上市数量增加则是引发各地粮价回落的关键原因,但当地玉米市场跌势并不明显;一方面是降雨令新粮晒干受阻,刺激农户提价惜售;另一方面当地用粮企业采购补库意愿较强;最后是由于中储粮高价入市收购新玉米,提振当地行情。对于港口贸易商来说,玉米集港量的多少是影响其调整报价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可以定论:引发玉米降价的最主要原因是供应的增加。
因此我们认为:短期内玉米价格不会有大跌行情的出现,但阶段性回落以及缓慢走跌将是短期内玉米市场运行的主基调。而在玉米供需缺口较大的背景下,玉米价格很难出现前几年的持续暴跌现象。不仅官方预测2020-2021年度的玉米需求缺口为2800万吨,也有不少机构更是推测出6000万吨的缺口。因此盲目看空非常危险,预计玉米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2、豆粕同样易涨难跌
因受到美国大选以及11月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的影响,美国大豆期货价格接连暴涨,频繁突破4年来历史高点。而国内豆粕仅跟涨一日,便开始出现震荡回落行情。目前提振美豆的关键因素集中在我国强大的美豆需求以及南美大豆生长情况,两者均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这也是为何我国豆粕不在跟随美豆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短期内我们看到的是国内豆粕价格的回落,但长远来看仍会以涨价为主。一方面是我国大量进口美豆,因此美豆价格的走高直接影响我国进口成本以及生产成本。我国对美豆的需求增加以及南美拉尼娜天气影响,美豆持续突破价格高点,直接导致我国美豆进口成本的提升,进而带动国内豆粕涨价。此外,需求消费在持续恢复中,起到一定提振作用。这也是导致豆粕价格震荡波动的关键。因此,未来豆粕价格仍是易涨难跌。
综合来看,玉米豆粕价格基本不会出现大幅回落,甚至是暴跌的现象。所以出于成本的考虑,近期饲料降价的可能性不大。此外,还要看饲料企业手中高价原料库存情况以及饲料销售情况。不排除因销量不给力而下调饲料售价的可能,如果近期碰到饲料降价,建议养殖户可以备一些。
饲料涨价能否带动猪价回暖?还是说会再度引发猪价的进一步下跌?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