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银杏知秋深 姑苏晚报(满地银杏知秋深)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殖技术 386


满地银杏知秋深 姑苏晚报(满地银杏知秋深)

秋天的使者很多,能把秋天的氛围感拉满,渲染得淋漓尽致又美得不可方物的,应属银杏了。

寒露一过,霜降乍起,江南大地便开始着色,如儿童水彩画一般五彩斑斓。于万千色彩中,银杏就是那最闪亮的一抹。如蝶似扇的叶片先是绿中透黄,后是浅黄,再到纯黄,到十二月,就彻底变成了金黄。

此时银杏的样子,便是人们眼中秋天最美的样子。

午后慵懒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梢,洒向大地,揉入黄叶,将秋天的静谧安详烘托得尤为浓烈。阵阵秋风掠过,银杏叶片或迎风起舞,婆娑作响,翩若惊鸿,或铺撒一地,卷起一圈金黄,荡出微微涟漪,宛若坠入凡尘的仙子,实实在在惊艳了众人,温柔了时光。

雨后清晨,放眼望去,满树尽披黄金甲,满地尽洒黄金叶,与古镇的青瓦、白墙、小桥、流水交相辉映,交织出千年姑苏的款款情深,让人不忍下脚,恐踏碎了一地秋梦。

深秋的银杏啊,不知平添了多少闲愁惘绪,又烫平了多少生活的褶皱。

银杏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属孑遗树科,与恐龙同时代,为我国所特有,有植物界的活化石之称。因叶似鸭掌,宋朝以前,银杏也称鸭脚,虽然土气,但也形象;因果实成熟后,像杏子而白,故称银杏,亦称白果。银杏不光气势雄伟,苍健挺拔,葱郁庄重,素雅洁净,而且寿龄绵长,可达千年之久。它们以苍劲的体魄、独特的性格、清奇的风骨、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受到世人的钟爱和青睐。不仅今人喜欢,古人也甚爱银杏,留下诸多诗词名篇。

苏州先贤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先生所指的“黄叶”,可能就是一千多年前姑苏的银杏。陆游的《听雪为客置茶果》:“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不飣栗与梨,犹能烹鸭脚”,诗人青灯下待客,燃炉煮茶听雪,烹银杏果,好一派闲情逸致的诗意生活,令多少人心生向往。葛绍体的《晨兴书所见》:“等闲日月任西东,不管霜风著鬓蓬,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这首诗套用现在的流行语,有几分秋天银杏叶,最抚凡人心的意思。等等等等。古人写景抒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照古烁今,隽远流传。

白发苏州小桥流水多、楼台亭榭多,古树名木也多,属银杏尤甚。据不完全统计,苏州现存可考的古银杏有六百多棵,超过一千年的近二十棵。在街巷或古村,庙宇或园林,她们延续了千年,历经风吹雨打、雷劈电击而屹立高耸,见证世事变迁、岁月沧桑而生机黯然。

松陵的圆通寺就有两棵这样的银杏,枝繁叶茂,树龄均已千年,一雌一雄,并肩站立,默默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刹,也守护着东太湖边的这座活力新城。圆通寺的参天古树,早已与寺内的金刚经塔碑、四面千手观音以及层层叠叠的殿宇、高高挂起的香炉和出家僧人的袈裟融为一体,将寺院的庄严肃穆和清净幽雅烘托到了极致,令人心生敬畏,更加虔诚。其中一棵雌树,伸展于庙堂之上,犹如游龙腾空,于一枝节处丛生榉、朴、槐、榆、柏、枫、杉、桃、柞、香椿、枸杞、乌柏、冬青、盘杨等十余种花果树木,招来黄莺、鹞鹰、八哥、画眉、杜鹃、喜鹊等珍禽飞鸟,分层栖息,形成了奇妙的“十样景”奇观。历经沧桑变迁,曾经的“十样景”,如今只剩一棵柞树与古银杏相生相伴,让人心生惋惜。

无独有偶,我国的名山大川、古刹寺庵,无不有高大挺拔的古银杏。据传,自唐朝开始,僧人便用银杏取代菩提,象征着神圣智慧,广为栽种。金秋时节,得一空闲,置身深深庙宇,袅袅梵音轻饶,漫天金黄蔽日,远处不时传来杳杳钟声,一动一静的生命观照,让人顿觉心思空明。

银杏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上千年的轮回。绿黄之间,光阴如流水,滚滚向前,催老了人生。(2022年12月2日 吴江日报·垂虹副刊)

标签: 满地银杏落叶 满地银杏叶是什么意思 满地银杏知秋深 姑苏晚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